附子

来自THMwiki
Logo64.png THMwiki欢迎您参与完善本条目!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或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THMwiki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附子
Fu Zi,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Fuzi.png
药用植物学
学名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中文学名 附子
别名 侧子,附块,漏蓝子,奚毒,正坐丹砂,乌药,乌附子,乌附片,附瓣,附子瓣、附片、盐附子、黑顺片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毛茛目
毛茛科
乌头属
乌头
分布区域 四川、陕西、贵州、湖南等地
毒性 有毒
临床中药学
处方名 附子,附片,盐附子,白附子,白附片,黑附子,黑顺片,黑片,顺片,熟附子,熟片,制附子,制附片,川附子,淡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
药用部位 植物的肥大块根
炮制方法 附子炮制方法在古代有煮制、醋炙制、炒炭制等法,现代炮制方法有甘草制、姜制、豆腐制等法。
性味 味辛、甘,性大热[1]
归经 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 3~15g
使用注意 附子的禁忌症
中药化学
有效成分 乌头碱[2]
MOL002424.png

附子 (FuZi, Aconitum) 为中药学中的一味温里药[1]41-42。习称“泥附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其母根名乌头(川乌头);旁生一个或数个幼根,名附子;生于附子之侧的小幼根名侧子,不生幼根者名天雄。一般为先煎,久煎用[1]。其有效成分有乌头碱[2]。  

基本信息[编辑]

中药基本信息[编辑]

出处】《神农本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学名 prepared common monkshood branched root
处方名】附子,附片,盐附子,白附子,白附片,黑附子,黑顺片,黑片,顺片,熟附子,熟片,制附子,制附片,川附子,淡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
别名】侧子,附块,漏蓝子,奚毒,正坐丹砂,乌药,乌附子,乌附片,附瓣,附子瓣、附片、盐附子、黑顺片
基原】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 的子根[1]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肾、脾经[1]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1]
中药炮制学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 直接入药。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l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l0kg。)
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临床应用[编辑]

生命之星64.png THMwiki不为患者提供医学建议
THMwiki的所有信息仅供专业临床医生、医学研究员与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参考,不可以作为患者自行诊断与擅自用药的依据,不可以替代医嘱。

应用
临床应用主要以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为主[1]

  1. 用于身寒倦卧、四肢厥冷、呕吐下利、脉来微细时,非用大剂温热药物以回阳救逆不可,附子就是回阳救逆的主要药物。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载回阳救逆的几张方子例如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方剂都以附子为主药,
  2. 用于风寒外感引动伏饮病例,常用温肺化饮法,方取小青龙汤化裁为治,每每取效。但也发现一些慢性咳喘病人久病气阳不足,怕冷肢凉脉细,因此在温肺化饮的基础上,再加附子以温阳扶正,发中有补,更增强了上述方剂解表蠲饮的功效。# 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3. 在疏肝理脾方剂中,类如四逆散,方出《伤寒论》。其适应证:一为热厥,一为泄利下重。但其应用范围远不限于此,我在临床上常常推广应用于因肝脾失调所引起的胁痛如肝肿大、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以及胃痛、痛经等慢性疾患,而对其中一些病例,取附子合四逆散加味治疗,取得了比单纯用四逆散较为满意的疗效。
  4. 用于腹泻日久,正气受伤,脾肾阳虚,下元不固。方用附子理中汤或合四神丸、真人养脏汤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重在温阳以振奋身体机能,俾肾气充,脾阳复,则久泻可获痊愈。若见寒热夹杂,则于附子理中汤中加用黄连以清其肠,当根据病情而辨证选用。
  5. 病有虚实寒热之分,治有温清攻补之别,然虚实互见者有之,寒热错杂者亦有之。病变多端,难拘常法。故张仲景著《金匮》载有泻心汤,内有大黄、黄连、黄芩,以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证。又《伤寒论》载有附子泻心汤一方,集寒温补泻于一方之内,既取附子助阳温经,又取三黄泻火泄浊,因而可治多种虚实寒热交错的内伤杂病,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特点。
  6. 妇人脏躁,啼笑无常,精神恍惚者。我则借以治疗男妇老幼之心神不安、失眠、烦躁、眩晕、怔忡诸症,就个人临床所见,此类患者有属于气血两虚,或心神不宁,或阴虚火旺,但兼有气阳不足者亦不罕见,因而常于甘麦大枣汤中配附子以温阳扶正,若同时见有虚阳上扰,则佐以磁石之类重镇潜阳而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若兼见舌红心烦还可以稍加川连以清心火。
  7. 附子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其本意是指附子能益阳以配阴而阴血以生。换言之,附子合养血滋阴之剂,如四物汤等,可奏温养气血之功。若营虚卫弱,长期低热不解,参用桂枝汤(或阳旦汤),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用量用法】3~15g[1]。孕妇忌服。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
用量用法】见禁忌症章节。

使用注意[编辑]

警告64.png 合理用药警告:请注意药物禁忌症
当患者出现禁忌症及其他慎用指征时,尤必谨慎用药。请严格遵守合理用药规范,忽视禁忌或慎用指征将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使用注意】 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 同用。孕妇忌服,阴虚阳亢者忌用。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 盐附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以个大,体重,色灰黑、表面起盐霜者为佳。黑附片(黑顺片)气微,味淡;以皮黑褐、切面油润有光泽者为佳。白附片气微,味淡;以片大、色黄白、油润半透明者为佳。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者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1]38-39

别名与品种考证[编辑]

别名】侧子,附块,漏蓝子,奚毒,正坐丹砂,乌药,乌附子,乌附片,附瓣,附子瓣、附片、盐附子、黑顺片
商品名】盐附子:又名生附子、咸附子、超雄。为较大的泥附子洗净后用食用胆巴水溶液加工而成。以个大、体重、色灰黑、表面起盐霜者为佳。
黑顺片:又名黑附子、顺片、黑片、黑附块、黑附片。为中等大的泥附子洗净后用食用胆巴水溶液及调色剂加工而成。以片大、均匀、皮黑褐、切面油润有光泽者为佳。
白附子:父名白附片、白片、白顺片、明附片、雄片、明附别。为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用食用胆巴水溶液加工而成。以片大、均匀、干燥、色黄白、油润半透明者为佳。
黄附片:用甘草、红花、生姜、去油牙皂等加水熬成染汁,将附片染成黄色即成。
川附子:为附子产于四川者。为地道药材,产量大,品质优。川附子:为附子产于四川者。为地道药材,产量大,品质优。 【处方名】附子,附片,盐附子,白附子,白附片,黑附子,黑顺片,黑片,顺片,熟附子,熟片,制附子,制附片,川附子,淡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
淡附子又称淡附片。为盐附子经清水漫漂后,与甘草、黑豆加工炮制后入药者。
炮附片为附片用武火急炒至微鼓裂,取出晾凉入药者。
品种考证】附子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月采为乌头。”《本草经集注》云:“乌头与附子同根。”李时珍曰:“附乌头而生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附子相符  

有效成分[编辑]

MOL009191 color 300px.png 这是有关附子药理学有效成分的研究
此处仅枚举较为典型的、研究较多的成分,请不要向这一部分大量添加、罗列内容。欲了解附子的更多有效成分,请参阅:附子 /有效成分

化学研究[编辑]

附子含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去甲乌药碱(DMC)、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棍掌碱(Coryneine)等生物碱以及附子脂酸、附子磷脂酸钙、b2-谷甾醇及其脂肪酸酯等。 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大为减少。 

药理研究[编辑]

强心药理[编辑]

  1. 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DMC)、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
  2. 作用机理:正性肌力作用显著,呈量效关系。目前研究认为,去甲乌药碱是β受体部分激动剂,其强心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

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药理[编辑]

  1. 有效成分:附子注射液或去甲乌药碱
  2. 机理:去甲乌药碱是降压有效成分,具有兴奋β受体及阻断α1受体的双重作用。氯化甲基多巴胺为α受体激动剂,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α受体均有兴奋作用,二者是升压作用有效成分。
  3. 实验:附子注射液或去甲乌药碱静脉注射均可使麻醉犬心排出量、冠状动脉血流量、脑血流量及股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管阻力降低,此作用可被心得安所阻滞。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效应,与其所含成分有关。

抗休克药理[编辑]

  1. 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
  2. 作用:抗休克作用,与其强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有关。抗休克作用,与其强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有关。血流量,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α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氯化甲基多巴胺为α受体激动剂,亦有强心升压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理[编辑]

  1. 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2. 作用:能改善房室传导,加快心率,恢复窦性心律。对甲醛所致家兔窦房结功能低下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使窦房结与房室结功能趋于正常。

心肌保护作用药理[编辑]

  1. 作用:去甲乌药碱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增加心肌血流量的作用,附子抗心肌缺血作用可能与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有关。
  2. 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3. 实验结果:附子注射液静脉注射,能显著对抗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大鼠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附子水煎剂对大鼠心肌有保护作用,能减轻冰水应激状态引起的应激性损伤。

抗炎、镇痛药理[编辑]

  1. 有效成分:乌头碱类生物碱
  2. 抗炎:能显著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症,对甲醛、蛋清、组织胺、角叉菜胶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
  3. 作用机理:附子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多途径实现的。除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发挥抗炎作用外,本身可能还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4. 镇痛;生附子及乌头碱能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生附子能明显提高小鼠尾根部加压致痛法的痛阈值。附子液腹腔注射和附子水煎醇沉液对热刺激所致小鼠疼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乌头碱是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

其他[编辑]

  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 附子煎剂可抑制胃排空,但却能兴奋离体空肠自发收缩活动,而具有胆碱样、组胺样的作用。生附子、乌头碱对大鼠离体回肠肌则有收缩作用,此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附子水煎剂还能抑制小鼠水浸应激型和大鼠盐酸损伤性胃溃疡的形成。
  3. 对阴虚、阳虚样动物模型的影响
  4. 附子可使阴虚证进一步恶化,使阳虚证得到改善。减少甲状腺机能减退阳虚证模型动物的M受体数量,降低cGMP系统反应性,使之趋于正常。而对甲亢和氢化可的松所致的阴虚模型动物,可使B受体数量增加,提高cAMP系统的反应性。另外,附子还可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过影响中枢神经的递质来调整机体的平衡状态,如附子可使虚寒证动物脑中的NA、DA和5-HT的含量呈反向变化。

药典标准[编辑]

中药鉴定学[编辑]

本品性状鉴定[编辑]

  1. 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2.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约2~5m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而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的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3. 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3mm。

药材显微鉴定[编辑]

乌头(侧根)横切面:后生皮层最外为1列黄色木栓化细胞,其余为8~9列扁缩的细胞,壁黄色,木栓化,有少数石细胞散在,内皮层细胞较小。韧皮部占大部分,细胞中含淀粉粒,散有小形筛管群;偶见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形成层环略呈五至七角形。木质部通常位于形成层角隅的内侧,导管略呈“V”形或放射状排列;木薄壁组织较发达。髓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灰黄白色。①淀粉粒极多,单粒类球形或圆多角形,少数长圆形,直径2~20um,脐点呈点状、十字状、人字状;复粒由2~7粒或更多复合而成。②后生皮层碎片少见,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不均匀增厚,有的呈瘤状突人细胞腔,胞腔内含棕色物。③石细胞少见,散在,直径约53um,纹孔明显。④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20~48um。制附片主为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组织碎片。

中药理化鉴定[编辑]

  • 方法一:.取黑顺片或白附片粗粉4g,加乙醚30ml与氨试液5ml,振摇20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mol/L)20ml,振摇提取,分取酸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31nm和274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 方法二:取上述两者的粗粉30g,加乙醚150ml,振摇10分钟,加氨试液10ml,振摇30分钟,放置1~2小时,分取醚层,蒸干,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头碱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在碱性氧化铝薄层板上点样品溶液6ul、对照品溶液5ul,以正己烷一醋酸乙酯(1:1)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碘化钾碘、碘化铋钾试液的等容混合液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出现的色斑,应小于对照品的色斑或不出现色斑。

有效成分与质量检测[编辑]

  1. 一定的波长下用紫外或是可见光照射薄层板,在薄层板上对紫外或可见光有吸收的物质就会产生相应的斑点,对其进行扫描,扫描得到的图谱和积分值可用做药材的质量检查。该法可同时分析多个样品,展开剂用量少、选择多,样品处理简单。范时根[24]等以环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10:5:1)为展开剂,改良碘化铋钾试剂喷雾,样品波长500nm,参比波长600nm,测定附子中的乌头碱含量,效果良。

采制贮藏[编辑]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

  1. 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主要含氯化镁)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 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约5mm的厚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 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约3mm的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白后再晒干,习称“白附片”。

盐附子置阴凉干燥处贮藏,密闭保存;黑顺片及白附片置干燥处贮藏,防潮。

炮制[编辑]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药。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
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临床中药学[编辑]

性味与归经】 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用法与用量】 附子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3~15g。 外用时,取适量附子研细末敷于足心,治疗阴虚牙痛。
经不同炮制方法,可生产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中药材饮片。不同炮制方式作用功效不同,但用药方法一致,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附子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注意:附子毒性较大,入煎剂时,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常见中药配伍如下:
附子配干姜:附子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重在温中,兼能回阳。两药相配,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补阳散寒;细辛善祛少阴经风寒;麻黄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三药相配,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此外,附子也有一些食疗价值,常用食用方法如下:
煮粥:制附子10g,炮姜15g,粳米100g煮粥食用。用于里寒腹痛、腹泻,大便表稀。
煲汤(附子羊肉汤):制附子25g,羊肉1000q煲汤食用。用于阳虚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或脘腹冷痛,腰痛。
泡酒:附子可以与杜仲、牛膝、浮羊藿、独活等中药配伍泡酒,用于腰膝疼痛等。
 

中医经验[编辑]

可疑的资料64.png 这不是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
这里的内容可能出自某条医案或某些个人诊断经验,并不是权威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请读者在确保充分信任信息来源的前提下,谨慎阅读与使用。

附子,辛,甘;性热,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痴;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处方1、加味桂附汤
处方 白术1两,肉桂1钱,千姜1钱,附子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 冬月伤寒,身热4日,畏寒不已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

处方2、加减痞气丸
处方 黄苓(酒制) 3分,黄连 (酒制) 3分,厚朴1钱,半夏半钱,益智3分,吴莱英2分,红花半分,青皮2分,当归尾2分,获苓2分,泽泻2分,神曲(炒) 2分,广茂2分,昆布2分,橘皮 (去白) 2分,熟地黄2分,人参2分,附子2分,葛根2分,甘草(炙) 2分,巴豆霜2分
制法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积痞气。
用法用量 初服2丸,1日加1丸,2日加2丸,渐加至大便清,再从2丸加服,食前煎
淡甘草汤送下
摘录《东垣试效方》卷二

处方3、加味渗湿消痰饮
处方 白术、苍术、半夏、橘红、白获荟、日正、香附、甘草、干姜、附子。
功能主治 过食生冷,痰湿内瘀,少腹寒痛,带下者.
摘录《顾氏医径》卷四

处方4、两生汤
处方 肉桂2钱,附子1钱,熟地2两,山莱英1两
功能主治 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或食之一日至3日而尽情吐出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剂而吐减半,再剂而吐更减,连服4剂则吐止矣,服10剂而全愈也。 各家论述 此方水火两旺。脾胃得火气而无寒冷之虞,得水气而无干涩之苦,自然上可润肺而不阻于咽喉,下可温脐而不结于肠腹矣。
摘录《辨证录》卷五

处方5、艾煎丸
处方 伏道艾(揉去尘士,择净枝梗,取叶) 5两(先用大肥准枣12两,砂瓶内水煮烂,去核,同艾叶1处捣烂如泥,捻成薄饼子,猛火焙干,乘热急碾为末),大汉椒(去目、枝梗并合口者,取净) 5两 (以阿胶2两,米醋3升,同椒于砂瓶内煮极干,取出焙燥,碾为细末),当归 (去芦及须,酒洗) 1两,白药(真白者) 1两,熟干地黄(净洗,漉去浮者,晒干,酒浸蒸晒,再入酒浸蒸5-7次,如糖,煎香美方可用) 1两,川1两,白薇1两,附子 (大者,炮,去皮) 1两,卷柏(取青叶) 1两,泽兰 (去枝梗,取叶,上8味各焙干) 1两。
制法 上8味同为细末,与前艾叶、椒未拌匀,米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一切虚寒,胎前产后赤白带下,或成血痕。 临床应用 产后腹痛,一妇人因产后虚寒,呕恶不食,腹痛如割,时作寒热,复出盗汗,瘦瘁骨立,脐腹之左结成硬块,其大如掌,冰冷,虽盛暑此处独无汗,每块微动则痛不可忍,百药不效。梦中人告以此方,服之数服,恶心、寒热、盗汗辄止,尽一料遂平复,独血块如故。服至5-6料,其块自融化如如鱼冻而出。
摘录 《百一》卷十八

处方6、六香散
处方 甘松(去士) 2两,零陵香2两,香白芷2两,茅香 (去士,) 2两,香附子(炒) 2两,霍香2两,川2两,三奈子半两。功能主治癫病
用法用量 上除三奈子另研,余7味同为 (口父)咀,分作4剂。每用1剂,以水6大碗,煎至3碗,去滓,却入三奈子搅匀,乘热洗疮。若疮不被,用镀针于疙瘩疮上刺破,令恶血出尽,然后淋洗,1伏时洗1番,洗了拭干,用八金散点。注意 淋洗时,浴室毋令透风,卧处须令暖和得所,一月之间不可出外。若热,不可饮冷水。
摘录《准绳·类方》卷五

处方7、艾煎丸
别名 艾附丸
处方 北艾叶2两,大当归2两,香附子4两。
制法上醋煮半日,焙干为末,再用醋煮糊为丸。
功能主治 妇人血虚气滞,月经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胀满,头晕恶心,经闭、痛崩漏带下,便血症寝:妇人诸虚。
用法用量 艾附丸(《医方大成》卷九引《澹察》)
摘录《普济方》卷三二三引《兰室秘藏》

处方8、夺命丹
处方 信石1钱,白矶2钱,白附子3钱,南星4钱,半夏5钱(洗)
制法 上先用信石与白矾一处,于石器内嫩红出火,黄色为度,却和半夏、南星.
白附子为细末,生姜、面糊为丸,如泰米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祛痰。主上气喘急,经岁咳嗽(鼻勾) (皇合) 久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7丸,小儿3丸,并花水送下
注意 忌食诸恶毒热物,切不可犯铁器
各家论述 此方治咳嗽痰喘(去双) 剂也,盖肺受火邪,气从火化,有升无降,加以脾湿生痰,则上雍而为喘嗽,满闷不得安卧矣。病作之时,固宜用此药以(去双)痰。然病安之后,即当用知母获苓汤或人参五味子散、宁肺汤以补虚可也。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五

处方9、加味参者汤
处方 黄耆1两,人参5钱,荆芥3钱,当归5钱,天花粉3钱,附子3分,生甘草1钱,牛膝3钱,金银花1两
功能主治 脚腿生疽,或忽然肿起一块不痛者:并治各疮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处方10、白末药
处方 桔梗10两,白芷10两,甘草 (炙) 10两,川 (泡7次) 半斤,山桂半斤
细辛半斤,川乌 (炮) 6两,续断(米泪浸) 6两,当归6两,牛膝 (酒浸1宿) 6两,香附子 (炒) 6两,花椒 (去合口者,炒) 5两,赤芍药 (酒浸) 9两,泽兰叶 (去叉) 9两,白杨皮12两(米村浸1宿)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打破伤损,皮肉碎破,筋骨寸断,瘀血雍滞,结肿不散,及妇人产后诸血证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心服:遍身损伤,临卧服。
摘录《医统》卷七十九

处方11、半夏散
处方 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 ,人参1两 (去芦头) ,白术1两,厚朴2两 (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瓢,焙),附子1两 (炮裂,去皮,沉香1两,桂心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七气,脏腑虚冷,心胸气上,劳乏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中盖,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圣惠》卷四

处方12、加味温补通阳方
处方 山药30g,熟地15g,麻黄4.5g,炮姜9g,鹿角胶 (烊化,可用阿胶代)12g,桂枝9g,补骨脂12g,白术15g (土炒) ,炒陈曲9g,醋香附12g,当归12g,熟附子9g,山莱英12g,木香9g,生黄耆12g,骨碎补12g,鸡血藤12g。
功能主治 温肾健脾,补气养血,温经通阳。主脾肾不足,气血两虚,风寒内袭,阻闭经络。
用法用量 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早、晚温服。
摘录 方出《刘惠民医案》,名见《千家妙方》卷上

处方13、开郁和中汤
处方,人参 (去芦) 5分,白术 (去梗,坚者) 1钱,白获苓 (去皮) 7分,甘草(炙) 5分,香附子 (童便浸,炒) 8分,苍术 (米泪浸,炒) 7分,黄连 (去须,炒) 4分,川5分,陈皮(去白) 7分,青皮 (去瓢) 3分,栀子仁 (鲜红者,生姜汁炒) 5分,柴胡 (去苗) 7分。
制法 上铿作一服。
功能主治 开郁养胃进食,消积痞,和中,益元气.。饮食不化,加积实 (炒) 5分、山植肉7分。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五

处方14、劫劳散
处方 地骨皮2两半,前胡 (去芦) 2两7钱,荆芥2两7钱,香附子(炒去毛) 3两6钱,苍术 (浸,去皮,焙) 3两6钱,甘草 (燃) 3两6钱,麻黄 (去根节) 4钱半,白芷4钱半,川苔2两2钱半,桔梗 (去芦) 7两2钱,当归7两3钱半,肉桂 (去粗皮) 1两3钱半,石膏9钱,陈皮 (去白) 1两3钱,天仙藤2两半。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五劳七伤,四时伤寒,山岚瘴疟,时行疫疗,心神烦躁,口苦舌干,憎寒壮热,头疼皇塞,腰脚酸倦,背脊强急,浑身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乌梅半个、入盐同煎服。如要出汗,加葱白、姜钱煎,连进3服。常服湿盐酒调,热盐汤点亦得
摘录《局方》卷二 (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处方15、加味乌须固齿补肾方
处方 当归(酒洗) 3两,川3两,熟地黄3两,川牛膝3两,枸杞子3两,香附子3两,旱莲草3两,胡桐律3两,牙皂角3两,荆芥穗3两,细辛3两,青盐6两。
制法 上为细末,用粳米1升半煮饭,将药末拌匀,分作7团,阴干,用桑紫火烧存性,为细末,铿合盛之
功能主治 固齿却痛。主老年肾虚,牙齿动摇疼痛.
用法用量 早、晚擦牙,药与水咽下
摘录《医统》卷六十四

处方16、防风汤
处方 防风 (去叉) 1两,白术1两,附子 (炮裂,去皮脐) 1两,白鲜皮1两,黄者1两,桂(去粗皮) 1两,意故仁1两。
制法 上铿,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伤寒后,遍身骨节疼痛,脚膝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比,水1盏,加生姜半分 (拍碎) ,同至半盖,去津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

处方17、白术散
处方 白术3分,甘菊花3分,赤获苓3分,人参 (去芦头) 3分,前胡 (去芦头) 3分,大腹皮半两 (铿) 3分,旋覆花3分,半夏 (汤洗7遍去滑) ,石膏1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甘草半两 (炙微赤,铿) 。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痰滞在胸隔闷不散,身体壮热,头目昏沉,胃气不和,少思饮印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盖,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津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二

处方18、半夏汤
处方 半夏3两,吴莱英3两,生姜6两,附子1枚
功能主治 痰饮,辟气,吞酸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服。老少各半,日3次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 此以曲直作酸,故用吴莱英通达肝气以佐半夏、附子,仍用生姜开豁痰涟也。
摘录《千金》卷十八

处方19、化块丸
处方 海粉 (酒煮) 1两,三棱1两,蓬术(并醋煮) 1两,红花1两,桃仁1两,五灵脂1两,香附子1两,石碱5钱
制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痞块及血块。
用法用量 每服20-50丸,白术汤送下
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六

处方20、化风丹
处方 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羌活、防风、抚营、人参、新会皮、石葛蒲、荆芥穗、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加生姜、南枣,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肾中风,目黑眼合不开,或窜逆口张吐沫,气不转,腰痛,小便不利。

处方21、白鼓慧故汤
处方 白鼓1升,意哎仁1升,芍药1升,桂心1升,牛膝1升,酸枣仁1升,干姜1升,甘草1升,附子3枚。
功能主治 风拘挛,不可屈伸。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意故仁汤”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 拘挛不可屈伸,首取白鼓以除风热,散结气;意故牛膝,《本经》皆主拘挛,枣仁治心腹邪气,疼酸湿痹:桂心、芍药专和营气;四逆汤3味开下焦瘦着之邪,酒煎以行血脉之气。
摘录《千金》卷八

处方22、艾煎丸
处方 吴莱英(汤泡7次,炒) 1两,当归 (去芦,酒浸,微炒) 1两,干姜 (炮洗) 1两,厚朴 (去粗皮,姜制,炙) 1两,陈橘皮 (去白) 1两,香 (淘去沙,炒) 1两,牡蛎(嫩) 1两,官桂(去粗皮) 1两,禹余粮石(,米醋淬7次,别研) 4两,艾叶(米油水浸,炒) 4两,香附子2两 (去毛,炒)
制法 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虚赢,子宫久冷。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艾醋汤送下。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十 

各家论述[编辑]

百家争鸣64.png 这是中医各家学派与学说的内容
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大批学说特点突出、理论造诣较深、学术观点新颖、临证经验丰富的学派,其学说对中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但其中一部分已不具有现实意义,请读者谨慎阅读。

古代论著与各家学说[编辑]

  1. 《神农本草经》: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其言“主治风寒咳逆,邪气,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擘,拘挛,膝痛不能步行。”《本草经疏》云“附子得干姜,桂枝,主伤寒直中阴经,温中散寒而能出汗;佐人参兼肉桂,五味子,则补命门相火不足,回阳有神,得人参,肉桂,治元气虚人,暴寒之气入腹,腹痛作泻,完谷不化,小水不禁,佐白术,为除寒湿之圣药,得人参,橘皮,主久痛呕哕反胃,虚而无热者良。”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于此药的运用也有很多精辟的阐述。而附子的药性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辛、温、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2. 蔡涤《铁围山丛谈》:皇宫中在宣和殿有一小库,为“天子私藏也”。乙已岁冬,鲁公得疾甚重,皇帝亲自问,医者回奏应用附子之药。帝命管库内侍送来附子,皇帝选四个,每个有拳头大小,赐给鲁公。一重有三两四钱,一重三两二钱,另两个为二两八钱。蔡叹日首次见到。从这一故事中可知附子确是一味要药,皇帝都要亲自过问。
  3. 《前汉书·外戚传》:霍光专权,女为帝妃,欲起女贵,串通女医淳于衍,用大毒之药附子制成药丸毒杀了临产的皇后。这是最早的附子杀人案。宋代林景熙《越州陶山附子岗》诗曰:洞霞疑按台峰近,石栈空割蜀道难。一种灵苗人不识,半山霜露夜痕干。
  4. 张仲景:“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虞搏在其《医学正传》中说:“附子,续命之要药。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门之气。”病在危急之际,非此不救。或曰附子乃阴证之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用之得法可救命于顷刻。
  5. 《续医说》:沈良臣,患痰嗽,昼夜不能寝,多医无效,众说纷纭,或火、或湿、或气、或风。汤药杂投,均无效果,几至送命。沈良臣的儿子求到张致和的门下,诊脉后,脉沉,而且濡湿痰生,寒也,宜用理中汤加附子。服后当夜嗽喘两平,调理后愈。
  6. 《摘玄方》:外用引火归源,治疗活上行,自感背内发热如火灸,用附子末,津调涂涌泉穴,引火下行,背热自除。《经验方》治疗久患口疮属于虚火为患者,附子末醋、面调,贴足心,男左女右,日再换之。《普济方》治疗鼻渊、脑泄、流鼻血或清涕反复不愈者,用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贴涌泉穴亦有效。
  7.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坚积聚,血痕,寒湿诿楚,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8. 《名医别录》:“脚痛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痴赤白,坚筋骨,强阴。
  9. 《本草备要》:“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10. 《医略六书》:阳虚风中,遏热伤筋,故筋脉牵引,喎僻不仁焉。附子、桂心补以温营,麻黄、防风散风发表,人参扶元气,川芎活血脉,干姜暖胃温中,俾邪勿复入,细辛通气散邪,使营卫以行,羚羊平厥阴之火;竹沥滋少阴之津,润则风邪外解,络气清和,脾得为胃行津液于肢臂焉。
  11. 《蜀曲》:《蜀曲》是张澍在蜀期间著述的有关四川地方文化屈指可数的几种典籍之一。其中亦有对附子的记载,如卷五《故事类八子》记载“绵州诸邑各有所出,谓之八子:巴西纱子,魏城扇子,罗汀犬子,神泉榛子。彰明附子,龙安杏子,盐泉丝子,石泉猴子。”宋朝杨天惠的《彰明附子记》里主要记述了当时彰明(今为江油彰明镇)的种植与附子分级。江油作为附子之乡,当地亦有食附子的习惯,每到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做附子炖狗肉食用,用于温阳驱寒。陕西周至县也是附子的产地之一,当地每年秋冬季节很多人都将附子做成食物使用。当地的老人们有种说法,“附子长吃令身体强壮,不畏寒冷,不生疾病。如能连续吃过百日,身上连虱子都不生,故人多喜使用。”当地更有小吃名叫“甜乌药”,沿街叫卖,男女老幼亦都爱食用,这些附子使用的方法,来自于民间,来源于先人们的代代传承。这里蕴含古代人民运用药物经验以及其中的民风民俗
  12. 《本经逢原》:《本经逢原》指出,陕西也是附子的主产区,但质量不及四川江油附子好。《药物出产辩》谓:“附子和川乌头产四川龙安府江油具。”由此可见,自古江油是附子的唯一道地产区。《易经》中从方位上来讲,坤属西南,而四川地属我国西南,江油位于四川西北,西北主乾,乾为阳,坤主土,土能藏火,更好地把阳藏于附子之中。另一方面,江油的土地为含水分较多的黑十,而附子乃至热之品,在这种水十条件下生长的附子,其中蕴含了坎离相济之意。附子的移苗与采收也是独特的,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认为附子“既真地二之火气,兼得平天之热气以生”,当地根据附子种苗生长期喜凉爽,怕高温,有一定的耐寒性的特点,在冬至前几日进行移苗,中医认为此节气处于一阳生,一阳来复之际,处于阳气初生阶段,而相对应植物生长发育情况来说,比时移苗,幼苗发育整齐,块根生长快。个头大,易干成活,而根据块根生音期喜温润环境、怕干旱和高温多湿的习性,在夏至前几日进行采收。中医认为此节气处于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之际,处于阳气旺盛阶段,对应植物生长发育情况,此时由于高温影响,子根发育渐次停止,正是子根最为肥大的时候,适宜采收。因此有世界附子在中国,中国附子在江油一说。

药方选录[编辑]

  1. 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伤寒论》四逆汤)
  2. 治伤寒阴盛格阳,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大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服。(《传家秘宝方》霹雳散)
  3. 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
  4. 治伤寒已经转下,又曾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表证不见,身无大热,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干姜(研粗末)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上合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食前。(《局方》姜附汤)
  5. 治呕逆翻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个(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经验方》)
  6. 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郁金、橘红各一两。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沦方》辰砂一粒丹)
  7. 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延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济生方》玄附汤)
  8. 治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二枚(去黄取白)。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滤出,分作两眼,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圣济总录》附子丸)
  9. 治脏寒脾泄,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两(煨热),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莲肉煎汤下。(《纲目》)
  10. 治脾虚受湿发肿,一切虚肿:大附子十枚(生,削去皮,破四块),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软,去豆,焙干附子碾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冬瓜汤或萝卜汤下。(《朱氏集验医方》)
  11. 治肿疾喘满,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者: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小儿每服三钱,水煎服。(《朱氏集验医方》沉附汤)
  12. 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13. 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咏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白芍)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附子汤)
  14. 治中风偏废:附子一个(去皮脐),羌活、乌药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简易方论》羌活散)
  15. 治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个,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三因方》必效散)
  16. 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二(三)钱半。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于内,却以全附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
  17. 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传家秘宝方》)
  18. 治经侯不调,血脏冷痛:当归、附子(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腹温服。(《简易方论》小温经汤)
  19. 治吐血:生地黄一斤(净洗,细研取汁,其滓再入好酒少许,又取汁令尽),附子一两(炮,去皮脐,切片子,入地黄汁内,用银器熬成膏,取出附子焙干)。上以山药三两为末,以地黄膏子和成剂,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空心服。(《朱氏集验医方》地黄丸)
  20. 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每末二大钱,好川椒(花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
  21. 治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附子一两(重炮,去皮,盐水内浸良久),泽泻(不蛀者)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22. 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23. 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细辛汤。
  24. 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白芍)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25. 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象)。芍药(白芍)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26. 阴盛格阳(病人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蜜水调服。逼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27. 中风痰厥(昏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天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28. 脚气肿痛。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生姜汁调成膏涂肿痛处。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29. 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30. 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31. 寒热疟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朱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32. 白浊。用熟附子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33. 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34. 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35. 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药性歌诀[编辑]

  回阳耗阴,大热大辛。内温外暖,脏骨肤筋。下补上益,命门脾心。起死续命,斩关夺门。引火归元,外敷猛军。霍光专权,皇后命殒。宣和私藏,皇帝屈尊。  

药名由来传说[编辑]

  说很久很久以前,附子是山中的一种野生植物,还没被人发现它的价值。那时候乾元山一带的人体质很差,天又特别寒冷,所以一到冬天就会有不少的人被冻死。
在金光洞修炼的太乙真人很同情民间疾苦,于是提炼丹药给穷人治病。可是生病的人很多,炼的丹药往往不够用。一年冬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太乙真人在深山密林中采集炼丹的草药,他发现一种绿苗苗上没有一点雪花,那根苗的根底长着像葫芦形状的棕褐色果子,果子隆起处还长着许多细根。太乙真人把果子加工成乌发亮的片子,尝了一些发现它不仅能强身壮体,还可祛寒。他就把这种药片叫做乌药,并将制药的方法传授给了居住在乾元山的人们。
后来太乙真人收了哪吒做徒弟,师徒俩在原来加工乌药的基础上,加工出了一种药效比乌药更高的新药。人们以为太乙真人和哪吒是两父子,便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师徒关系,于是把“父”字改为“附”,称这种药为“附子”。[1]42

注释[编辑]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唐德才,吴庆光主编.中药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10.
  2. 2.0 2.1 Jinlong Ru, Peng Li, Jinan Wang, Wei Zhou, Bohui Li, Chao Huang, Pidong Li, Zihu Guo, Weiyang Tao, Yinfeng Yang, Xue Xu, Yan Li, Yonghua Wang, Ling Yang. TCMSP: a database of systems pharmac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from herbal medicines. J Cheminformatics. 2014 Apr 16;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