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Mwiki欢迎您参与完善本条目!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或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THMwiki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
甘草 Gān Cǎo, Glycyrrhiza uralensis |
 |
药用植物学 |
学名 |
Glycyrrhiza uralensis |
中文学名 |
甘草 |
别名 |
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皮草、棒草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
蔷薇目 |
科 |
豆科 |
属 |
甘草属 |
种 |
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 |
分布区域 |
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 |
毒性 |
无毒 |
临床中药学 |
处方名 |
甘草,生草,生甘草 |
药用部位 |
根和根茎 |
炮制方法 |
生用或蜜炙 |
性味 |
甘,平,双重趋向[1] |
归经 |
心、肺、脾、胃经 |
功效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
临床应用 |
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脾气虚证、痰多咳嗽、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 |
用法用量 |
2-10g |
使用注意 |
甘草的禁忌症 |
中药化学 |
有效成分 |
甘草甜素 、甘草次酸 等 |

|
甘草 (Gancao, Glycyrrhiza uralensis) 为中药学中的补气药[1]315-316。古时别名国老、灵草、美草等。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根和根茎[1],一般为生用或蜜炙用[1]。其有效成分有甘草甜素 、甘草次酸 等。
基本信息[编辑]
中药基本信息[编辑]
【出处】《神农本草经》。
【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处方名】甘草,生草,生甘草
【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皮草、棒草
【基原】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根和根茎[1]。
【性味归经】甘,平。双重趋向。归心、肺、脾、胃经[1]。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1]。
【中药炮制学】
甘草片: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炙甘草: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甘草片重拌匀,闷润至透,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甘草片,用熟蜜25kg。[2]
临床应用[编辑]
|
THMwiki不为患者提供医学建议 THMwiki的所有信息仅供专业临床医生、医学研究员与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参考,不可以作为患者自行诊断与擅自用药的依据,不可以替代医嘱。
|
【应用】
临床应用主要以治疗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脾气虚证、痰多咳嗽、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为主[1]。
- 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本品味甘,入心经,有益气通脉之效,治心气虚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常与人参、阿胶、桂枝等配伍,以益气复脉、滋阴养血,如炙甘草汤。
- 用于脾气虚证。本品味甘入脾,益气健脾,治脾气虚弱所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常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即四君子汤。
- 用于痰多咳嗽。本品性平,入肺经,止咳祛痰,不论寒热虚实及有痰无痰的咳喘均可随症配伍使用。①治风寒咳嗽,与麻黄、杏仁配伍,如三拗汤;②治肺热咳喘,常与石膏、麻黄、杏仁配伍,如麻杏甘石汤;③治寒痰咳喘,常与干姜、细辛配伍,如苓甘五味姜辛汤;④治湿痰咳嗽,常与陈皮、半夏、茯苓配伍,如二陈汤。
- 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本品味甘,善于缓急止痛。①治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而挛急作痛者,常与白芍配伍,如芍药甘草汤;②治脾胃虚寒,营血不能温养所致者,常与桂枝、白芍、饴糖等配伍,如小建中汤。
- 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本品能解热毒和食物药物之毒。①治热毒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配伍;②治咽喉肿痛,可单用煎服,或与桔梗配伍,如甘草汤﹑桔梗汤;③治药物、食物中毒,在无特殊解毒药时,可用甘草治之,亦可与绿豆或大豆煎汤服。
- 能缓和药物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如调胃承气汤用甘草以缓和芒硝、大黄之性,使泻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肠而产生腹痛;又如半夏泻心汤,甘草与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同用,又能在其中协和寒热,平调升降,起到调和作用。
【用量用法】煎服,2-10g[1]。生用性偏凉,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
【用量用法】见禁忌症章节。
使用注意[编辑]
|
合理用药警告:请注意药物禁忌症 当患者出现禁忌症及其他慎用指征时,尤必谨慎用药。请严格遵守合理用药规范,忽视禁忌或慎用指征将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
【使用注意】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1]316。
别名与品种考证[编辑]
【别名】甜草根、甜根子、甜甘草、甜草、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皮草、棒草、灵草、灵通、美草、国老、国老草、乌拉尔甘草、蜜草、蜜甘、蕗草、主人、大嗷、偷蜜珊瑚肉。
【商品名】
东甘草:又名东草。为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为产于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等地者。
粱外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者。
王爷地草:产于宁夏巴盟的阿拉普左旗者。习惯认为梁外草及王爷地草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西镇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及宁夏陶东,平罗一带者。属于西草。
上河川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拉达特旗一带者。属于西草。
边草;产于陕西北部靖边、定边一带者。属于西草。
西北草;产于甘肃民勤、庆阳、张披、玉门等地者。属于西草。
下河川草:产于内蒙古包头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林格尔辞地者。属于西草。
东北草:产于内蒙古东部,辽宁的昭乌达盟,吉林的哲盟、黑龙江的呼盟等地者。属于东草。
新疆草:产于新疆者。扁于西草。
【处方名】甘草,生草,生甘草,炙草,炙甘草,草梢,甘草梢,生草梢等。
【品种考证】
- 基原:现存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仅记载了甘草的性味功效,而未提及其植物形态。三国时期孙炎最早将《尔雅》中的“蘦”注为甘草,并记载了该种植物形态,然与传统本草记载及现有甘草形态均不相同,其观点被后世推翻。宋代以来诸本草对甘草形态特征的描述基本沿用《本草图经》及《梦溪笔谈》,根据其描述及所附药图特征,认为古代甘草的主流基原为甘草G. uralensis。而自南北朝起,陶弘景即在其著作《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产自不同地区的甘草品质不同,产于“抱罕”,性状为“赤皮断理”者品质最佳,尚有产于“青州”者及“紫甘草”等,品质皆次,可能为物种基原不同所致。至民国,《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明确提出了以甘草G. uralensis与光果甘草G. glabra为基原的西粉草(粉甘草)品质为佳。现代《中药材品种论述》中甘草基原又增加了黄甘草G. korshinskyi与胀果甘草G. inflata,前者在《中国植物志》中未见对应植物,或为甘草与胀果甘草杂交种。《中国药典》规定甘草药材的来源为甘草G. uralensis、光果甘草G. glabra与胀果甘草G. inflata的根及根茎。[3]
- 地道性:甘草最初以甘肃、陕西等地区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产区扩张,增加了山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向北部迁移。近代以来逐步形成“梁外”(伊盟,黄河以南的杭锦旗一带)、“王爷地”(属内蒙古)、“西正”(属宁夏盐池以及周边的陕西定边等地)3个主要道地产区。[3]
- 品质评价:甘草品质评价方面,历代以赤皮,断理,质坚实,身粗壮,粉性,有横纹为佳。而《中国药典》所录3种甘草正品中,乌拉尔甘草G. uralensis与历代本草描述特点相符;胀果甘草G. inflata、光果甘草G. glabra两者与历代本草描述不符,可确定现行3种正品甘草中只有甘草G. uralensis为古代主流品。[3]
有效成分[编辑]
|
这是有关甘草药理学有效成分的研究 此处仅枚举较为典型的、研究较多的成分,请不要向这一部分大量添加、罗列内容。欲了解甘草的更多有效成分,请参阅:甘草/有效成分。
|
|
本条目包含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 诸如甘草等中药材中含有这一成分,可能是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关键。这些研究还在不断推进,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
|
甘草甜素 Glycyrrhizin |
[[文件:|200px]] |
查看甘草甜素的 3D 模型 |
分子索引 |
IUPAC名 |
(3β,20β)-20-carboxy-11-oxo-30-norolean-12-en-3-yl 2-O-β-D-glucopyranuronosyl-α-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
别名 |
Glycyrrhizic acid |
CAS |
1405-86-3(α-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103000-77-7(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
Pubchem Cid |
128229 |
InChI |
1S/C42H62O16/c1-37(2)21-8-11-42(7)31(20(43)16-18-19-17-39(4,36(53)54)13-12-38(19,3)14-15-41(18,42)6)40(21,5)10-9-22(37)55-35-30(26(47)25(46)29(57-35)33(51)52)58-34-27(48)23(44)24(45)28(56-34)32(49)50/h16,19,21-31,34-35,44-48H,8-15,17H2,1-7H3,(H,49,50)(H,51,52)(H,53,54)/t19-,21-,22-,23-,24-,25-,26-,27+,28-,29-,30+,31+,34-,35-,38+,39-,40-,41+,42+/m0/s1 |
InChIKey |
LPLVUJXQOOQHMX-QWBHMCJMSA-N |
化学性质 |
化学式 |
C42H62O16 |
摩尔质量 |
822.93 g·mol⁻¹ |
外观 |
黄色粉末 |
密度 |
1.386±0.06 g/cm3 |
熔点 |
206-208°C(479-481K) |
水中溶解性 |
1-10 mg/mL (20 °C) |
溶解能力 |
易溶于热水、乙醇,不溶于醚 |
酸度系数(pKa) |
7.71±0.40 |
SMILES |
O=C(O)[C@H]7O[C@@H](O[C@@H]6[C@@H](O)[C@H](O)[C@H](O[C@@H]6O[C@@H]2C(C)(C)[C@@H]3CC[C@@]1(C)[C@]5(C(=C/C(=O)[C@@H]1[C@@]3(C)CC2)\[C@@H]4C[C@](C(=O)O)(C)CC[C@]4(C)CC5)C)C(=O)O)[C@H](O)[C@@H](O)[C@@H]7O |
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 |
消除半衰期 |
6.2-10.2 h[4]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25℃,100kPa下 |
甘草甜素 (Glycyrrhizin) 又称甘草皂苷、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或 glycyrrhizinic acid),是药物甘草的有效成分之一。化学式为C42H62O16。在结构上是一种皂苷,可用作食品和化妆品中的乳化剂和凝胶形成剂。其糖苷配基是甘草次酸,在日本被用于降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患肝癌的风险的前体药物。[5][6]
基本信息[编辑]
分子名称[编辑]
Glycyram
分子结构[编辑]
结构图 |
标识号
|
 |
MOL004876
|
药理学性质[编辑]
甘草甜素的药理学数据
|
MW
|
AlogP
|
Hdon
|
Hacc
|
OB(%)
|
Caco-2
|
BBB
|
DL
|
FASA-
|
TPSA
|
RBN
|
HL
|
823.04
|
2.42
|
8
|
16
|
19.62
|
-2.66
|
-2.86
|
0.11
|
0.00
|
267.04
|
7
|
-
|
参考文献:Jinlong Ru; Peng Li; Jinan Wang; Wei Zhou; Bohui Li; Chao Huang; Pidong Li; Zihu Guo; Weiyang Tao; Yinfeng Yang; Xue Xu; Yan Li; Yonghua Wang; Ling Yang. TCMSP: a database of systems pharmac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from herbal medicines. J Cheminformatics. 2014 Apr 16;6(1):13.
|
分子检索[编辑]
InChIKey[编辑]
LPLVUJXQOOQHMX-QWBHMCJMSA-N
Pubchem Cid[编辑]
128229
CAS[编辑]
1405-86-3
103000-77-7
别名表
|
- glucopyranuronosyl-.alpha.-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 glycyrrhizinic acid
- alpha-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3 beta,20 beta)-20-carboxy-11-oxo-30-norol
- glycyron
- glycyrrhetinic acid glycoside
- glycyrrhizic acid
- glycyrrhizin
- liquorice
- Glycyrrhizine
|
危险性[编辑]
甘草是我国传统的调味料与中药,自古以来作为解毒剂及调味品,未发现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正常使用量是安全的。
相关资料[编辑]
作用靶点[编辑]
N/A
参考文献[编辑]
化学研究[编辑]
三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芪类是甘草的主要组成成分。[7]其中黄酮类和三萜皂苷类为其所含的主要化合物类型,香豆素类较少,而二苯乙烯类是近年来经过实验被逐渐发现的,种类和含量均比较少。[8]三萜类化合物在甘草中种类虽没有黄酮类化合物丰富,但相对来说在甘草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是具有代表性的活性成分。此外,甘草中还含有甘草多糖(glycyrrhizapolysaccharid),GPS-1b、GPS-2a、GPs-3a和 GPS-4a 等。
药理研究[编辑]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编辑]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编辑]
- 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多种动物均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促进钠、水潴留,排钾↑
- 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尿中游离型17-羟皮质酮↑。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编辑]
- 有效成分:甘草葡聚糖
- 作用机理: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有激活增殖作用,表现出致分裂原特性,与ConA合用有协同作用。
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编辑]
- 抗菌:甘草黄酮类化合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真菌、链球菌等
- 抗病毒:甘草甜素→人体免疫性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肝炎病毒、水疱性口腔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
- 抗炎: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小鼠化学性耳廓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大鼠足肿胀、角叉菜胶性大鼠关节炎等都有抑制作用。
镇咳、祛痰[编辑]
- 甘草浸膏片口内含化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达到镇咳作用。甘草还能通过促进咽喉和支气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于咳出,呈现祛痰镇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甘草流浸膏灌胃给药,对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镇咳作用,并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胆碱盐皮下注射,对豚鼠吸入氨水和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编辑]
- 抗溃疡 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和地FM100对动物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进溃疡愈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钠盐)能加速胃溃疡面愈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给药,能完全抑制结扎幽门引起的大鼠胃溃疡形成,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 有效成分:甘草甜素
- 药理作用:对误食毒物(毒蕈),药物中毒(敌敌畏、喜树碱、顺铂、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缓解中毒症状,降低中毒动物的死亡率。
其他药理作用[编辑]
- 抗心律失常
-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 抑制血小板聚集
- 抗肿瘤
药典标准[编辑]
形态学与性状学[编辑]
-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 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 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中药鉴定学[编辑]
本品横切面[编辑]
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60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
中药化学鉴定[编辑]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弃去醚液,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有效成分与质量检测[编辑]
-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7nm。理论板数按甘草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时间(分钟) |
流动相A(%) |
流动相B(%)
|
0-8 |
19 |
81
|
8-35 |
19→50 |
81→50
|
35-36 |
50→100 |
50→0
|
36-40 |
100→19 |
0→81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甘草苷对照品、甘草酸铵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70%乙醇分别制成每1ml含甘草苷20μg、甘草酸铵0.2mg的溶液,即得(甘草酸重量=甘草酸铵重量/1.0207)。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10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苷(C21H22O9)不得少于0.50%,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采制贮藏[编辑]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炙甘草: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甘草片重拌匀,闷润至透,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甘草片,用熟蜜25kg。[2]
临床中药学[编辑]
【性味与归经】 甘,平。双重趋向。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脾气虚证、痰多咳嗽、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炙甘草长于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9g(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生用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
炙用长于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中医经验[编辑]
|
这不是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 这里的内容可能出自某条医案或某些个人诊断经验,并不是权威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请读者在确保充分信任信息来源的前提下,谨慎阅读与使用。
|
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200克(炙),干姜100克(炮)。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50克。甘草100克。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
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5克,石菖蒲2.5-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治疟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
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150克,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治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
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
治农药(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甘草200克,滑石粉25克。用时将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顿服。一日连服三次。
治饮馔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本草蒙筌》)
治铅中毒:生甘草15克,杏仁(去皮、尖)20克。二味煎服,一日两次,可连服三至五天。
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200克、炮干姜100克,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150克,研细。每日取5克,童便三合调下。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甘草12~20克。水煎,早晚分服。
低血压:甘草、五味子各6~12克,茯苓15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或泡茶饮。
肺结核:甘草50克。每日1剂,煎计分3次服用。
传染性肝炎:用100%甘草煎剂15~20毫升(小儿减半),每日3次。
各家论述[编辑]
|
这是中医各家学派与学说的内容 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大批学说特点突出、理论造诣较深、学术观点新颖、临证经验丰富的学派,其学说对中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但其中一部分已不具有现实意义,请读者谨慎阅读。
|
古代论著与各家学说[编辑]
- 李杲: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 《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急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 《本草衍义补遗》: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
- 《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如咽喉肿痛,佐枳实、鼠粘,可以清肺开咽;痰涎咳嗽,共苏子、二陈,可以消痰顺气。佐黄芪、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资之剂。得黄芩、白芍药,止下痢腹痛;得金银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黄连,解胎毒于有生之初;得连翘,散悬痈于垂成之际。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云,实满忌甘草固矣,若中虚五阳不布,以致气逆不下,滞而为满,服甘草七剂即通。
- 《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稼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别录》云,下气治满,甄权云,除腹胀满,盖脾得补则善于健运也。若脾土太过者,误服则转加胀满,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言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 《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 《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 《本草备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 《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用甘草者,至百。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圆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gu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金创之为病,既伤,则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则患其肿壅为脓。今曰金创肿,则金创之肿而未脓,且非不合者也。《千金方》治金创多系血出不止,箭镞不出,故所用多雄黄、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东南根,皆用十分,甘草独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则其取意,正与《本经》脗合矣。甘草所以宜于金创者,盖暴病则心火急疾赴之,当其未合,则迫血妄行。及其既合,则壅结无所泄,于是自肿而脓,自脓而溃,不异于痈疽,其火势郁结,反有甚于痈疽者。故方中虽已有桑皮之续绝合创,王不留行之贯通血络者,率他药以行经脉、贯营卫,又必君之以甘草之甘缓解毒,泻火和中。浅视之,则曰急者制之以缓,其实泄火之功,为不少矣。
- 《本草正义》:甘草大甘,其功止在补土,《本经》所叙皆是也。又甘能缓急,故麻黄之开泄,必得甘草以监之,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走窜者得之而少敛其锋,攻下者得之而不伤于峻,皆缓之作用也。然若病势已亟,利在猛进直追,如承气急下之剂,则又不可加入甘草,以缚贲育之手足,而驱之战阵,庶乎所向克捷,无投不利也。又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诸证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湿热痰饮诸证,皆不能进甘腻,误得甘草,便成满闷,甚且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甚故耳。又按甘草治疮疡,王海藏始有此说,李氏《纲目》亦曰甘草头主痈肿,张路玉等诸家,皆言甘草节治痈疽肿毒。盖即从解毒一义而申言之。然痈疡之发,多由于湿热内炽,即阴寒之证,亦必寒湿凝滞为患,甘草甘腻皆在所忌。若泥古而投之,多致中满不食,则又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 《本草新编》:甘草,味甘,气平,性温,可升可降,阳中阳也。无毒。入太阴、少阴、厥阴之经。
近现代论著[编辑]
- 冉雪峰《大同药物学》:“人参甘草,非从来医林所公认为最清纯,最和美之药耶。亦非从来所公认为无烈性,无毒质之药耶。然近今科学化验均含一种烈性软脂,是人参、甘草不能谓为无烈性、无毒质、最清纯、最和美矣。此如光学之进步,从前所谓不可见的光,全部推翻。物理学进步,从前所奉为定律的力学,根本摇动。是科学尚有待于科学之改进,而哲学安可不待科学之证实故居今日而研究药学,甚不单简易易也。十八反之说,亦从来医林所公认,甘草反甘遂,徐之材亦既言之矣。想必经多次调剂试验,始敢笔之于书。自经时贤杨永华自身试服之结果,甘草甘遂同服,腹虽痛而未泻。单服甘遂其量减前三之二,尚腹泻痛剧,因证明甘草不惟不与甘遂相反,并能缓和甘遂之猛烈,然此均系调剂用药的经验,而非科学精确分析的实验。徐氏相反之说,固不足传信,杨氏不反之说,又岂足传信?故欲确定不移,必尚有待于科学化验之洗礼。又甘草,大枣均和百药,亦如西法之用赋形药,缓冲药,但二药正自有辨。泻心汤、甘草干姜汤,若不用甘草,而用大枣,得毋虞其板实不灵乎?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若不用大枣,而用甘草,得毋嫌其清松不固乎?此审分际,菲经比拟,何从参悟。《本经》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在甘草功效正面已写到十二分,惟开宗明义第一句,主五藏六腑寒热邪气,尚费解索。盖甘草能增加分泌。易使附着痰沫咳出,能刺激肠壁蠕动。使大便缓缓而下,此与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因而夺之符合。又能促进细胞新陈代射作用,调和体工抗素之完整,又中含阿斯巴拉精烈软脂,柔缓之中大具冲激之力,此所以主五脏六腑邪气也。《别录》谓其主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亦是之谓与。西哲云科学有赖于哲学之批判,哲学有赖于科学之证明。然则我国药学,正有赖于欧美药学证明也甚显。中医学理以最古的为优,西医原理以最新的为优。《素》、《灵》、《本经》奥义,撷取一字半句可开无限法门。西学精蕴,会通一字半句,亦可开无限法门。此盖不独药学一类,甘草一药为然云。”
药方选录[编辑]
- 治久病滑泄不禁,气虚欲脱者:诃子1两(半生,半熟),木香半两,黄连3钱,甘草3钱,上为细末,每服2钱,以白术芍药汤调下。如止之不已,宜归而送之也,诃子散加厚朴1两,竭其邪气也。(《保命集》诃子散)
- 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者:麻黄(去节)6g 桂枝4g 杏仁(去皮尖)9g 甘草(炙)3g,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去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伤寒论》麻黄汤)
- 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者: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明·方贤着《奇效良方》调胃承气汤)
- 治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者:牛黄2g 薄荷30g 菊花40g 荆芥穗16g 白芷16g 川芎16g 栀子50g 黄连16g 黄柏10g 黄芩50g 大黄80g 连翘50g 赤芍16g 当归50g 地黄64g 桔梗16g 甘草10g 石膏80g 冰片10g,以上十九味,除牛黄、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中国药典》牛黄上清丸)
- 治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疼寒热,或霍乱泄泻,或作疟疾者:桔梗1钱,大腹皮1钱,紫苏1钱,茯苓1钱,厚朴(制)1钱,甘草(炙)5分,藿香1钱5分。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内科摘要》藿香正气散)
- 治中贼风,半身不随,口面喎[音 wāi]僻,言语不便者:生葛根(切)4两,半夏(汤洗7遍)4两,生姜5两(与半夏同捣,炒干),独活(去芦头)2两,桂(去粗皮)2两半,防风(去叉)1两,当归(切,焙)1两,芍药1两,甘草(炙)1两,附子(炮裂,去皮肤)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用5钱匕,以水1盏半,入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夜1。(《圣济总录》葛根汤)
- 治肺消者:干姜(炮)4两,生干地黄(焙)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蒺藜子(炒)2两,桂(去粗皮)2两,续断2两,甘草(炙)1两。上(口父)咀,如麻豆大。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空心、食前去滓温服,日3(《圣济总录》干姜甘草汤)
药性歌诀[编辑]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药名由来[编辑]
古时候,有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外出看病时,给弟子留下几包预先开好的药,以应付前来看病的人。没想到登门看病的人很多,留下的药很快用完。弟子只好把院中烧饭的干柴切碎装成包,这种干柴嚼起来有一种甜味,弟子认为可以冒充成药。出乎意料,那些病人吃了这些带甜味的干柴,病都好了。这些病人中有咳嗽痰多的、咽喉肿痛的、脾胃虚弱的、痈疽肿痛的,还有小儿胎毒的孩童。治好了这么多人的病,这种干柴真是神奇。老中医回来后,喜出望外,大大表扬了弟子,并特地把这种干柴命名为甘草。从此,甘草入药,并沿用至今。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唐德才,吴庆光主编.中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7.
- ↑ 2.0 2.1 中药炮制学/钟凌云主编.一5 版.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6
- ↑ 3.0 3.1 3.2 赵佳琛,王艺涵,翁倩倩等.经典名方中甘草的本草考证[J].中国现代中药,2020,22(08):1162-1174.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200528008.
- ↑ van Rossum, TG; Vulto, AG; Hop, WC; Schalm, SW. 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glycyrrhizin after single and multiple dos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infection.. Clinical Therapeutics. December 1999, 21 (12): 2080–90. PMID 10645755. doi:10.1016/S0149-2918(00)87239-2. hdl:1765/73160
- ↑ Arase, Yasuji; Ikeda, Kenji; Murashima, Naoya; Chayama, Kazuaki; Tsubota, Akihito; Koida, Isao; Suzuki, Yoshiyuki; Saitoh, Satoshi; Kobayashi, Masahiro. The long term efficacy of glycyrrhizin in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Cancer. 15 April 1997, 79 (8): 1494–1500. doi:10.1002/(SICI)1097-0142(19970415)79:8<1494::AID-CNCR8>3.0.CO;2-B.
- ↑ Fiore, C; Eisenhut, M; Krausse, R; Ragazzi, E; Pellati, D; Armanini, D; Bielenberg, J. Antiviral effects of Glycyrrhiza species. Phytotherapy Research. 2008, 22 (2): 141–8. PMID 17886224. doi:10.1002/ptr.2295
- ↑ Li w, Song XB, Zhang LJ, Li w, Yu HS and An J,Advances in research on chemicalconstituents of radix glycyrrhizae.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2012.14:40-44.
- ↑ Biondi DM, Rocco C, Ruberto and Giuseppe,Dihydrostilbene derivatives from glycyrrhizaglabra leaves.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2005.68(7):109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