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Mwiki欢迎您参与完善本条目!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或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THMwiki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
|
这是一味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药是一种重要药类,常用于外感风寒出现的恶寒,发热,身痛、颈项不舒、无汗、鼻塞、脉浮紧或浮缓、舌苔薄白等表寒症状者。
|
桂枝 guì zhī,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
 |
药用植物学 |
学名 |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
中文学名 |
桂枝 |
别名 |
玉桂、桂尖、桂枝尖、嫩桂枝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
樟目 |
科 |
樟科 |
属 |
樟属 |
分布区域 |
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
毒性 |
具有一定的毒性,如长期大剂量服用桂枝,容易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症状,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
临床中药学 |
处方名 |
桂枝,桂枝尖 |
药用部位 |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
炮制方法 |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
性味 |
辛、甘,温,趋向升浮[1] |
归经 |
肺经、心经、膀胱经 |
功效 |
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 |
临床应用 |
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 |
用法用量 |
3~10g |
使用注意 |
桂枝的禁忌症 |
中药化学 |
有效成分 |
桂皮醛、肉桂酸等[2] |

|
桂枝 (Guizhi,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为中药学中的发散风寒药[1]43-44。古时别名玉桂、桂尖、桂枝尖、嫩桂枝。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1],一般为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用[1]。其有效成分有桂皮醛、肉桂酸。
基本信息[编辑]
中药基本信息[编辑]
【出处】《神农本草经》。
【学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
【处方名】桂枝、桂枝尖
【别名】玉桂、桂尖、桂枝尖、嫩桂枝
【基原】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1]。
【性味归经】辛、甘,温。趋向升浮。归肺、心、膀胱经[1]。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1]。
【中药炮制学】
桂枝:用水稍浸泡,捞起,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筛去屑。
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润透,切片,晾干。
桂枝尖:取桂枝的细枝梢,稍浸,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炒桂枝:取桂枝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深黄色略有焦斑为度。
蜜桂枝: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桂枝片内拌匀,闷润,置炒置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桂枝每100kg,用炼蜜15kg。
临床应用[编辑]
|
THMwiki不为患者提供医学建议 THMwiki的所有信息仅供专业临床医生、医学研究员与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参考,不可以作为患者自行诊断与擅自用药的依据,不可以替代医嘱。
|
【应用】
临床应用主要以治疗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为主[1]。
-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表症,桂枝辛温,善祛风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如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麻黄汤;如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如桂枝汤。
- 用于寒湿性风湿痹痛症,桂枝温通经脉,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同,如桂枝附子汤。
- 用于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桂枝温通经脉,常配合当归、芍药、桃仁等同用,如桂枝当归桃仁汤。
- 用于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常与茯苓、白朮等配伍应用,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用于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症,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 用于发汗过多,心悸症,桂枝辛温,通心阳,配合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用量用法】煎服,3-10g[1]。宜后下。一般多入汤剂,煎服,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
【用量用法】见禁忌症章节。
使用注意[编辑]
|
合理用药警告:请注意药物禁忌症 当患者出现禁忌症及其他慎用指征时,尤必谨慎用药。请严格遵守合理用药规范,忽视禁忌或慎用指征将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
【使用注意】 由于桂枝属于辛温药物,所以桂枝很容易伤阴动血,在外感热病、阴虚火旺以及血瘀妄行的情况下,都应当忌用,另外孕妇及月经过多者需要慎用。[1]41-42。
别名与品种考证[编辑]
【别名】柳桂,桂木枝,授枝,木桂枝,桂树枝,糠桂枝,嫩桂枝,细桂枝,川桂枝,广眉尖。
【商品名】桂枝:又名桂枝段。为桂枝原药材切成的瓜子片。
桂木:又名桂枝木。为粗枝剥去皮,再切成柳叶片状的药材。
桂尖:又名桂枝尖。为桂枝梢刨成的小段。
【处方名】桂枝,桂尖,桂枝尖,嫩桂枝,川桂枝等。
【品种考证】桂枝一名,出自张仲景桂枝汤等方,是历代医家熟知的药名。然古今之桂枝药材不同,却不为后世医家普遍知晓。古代以樟科植物肉桂较粗大的枝皮入药,后世以肉桂树幼嫩的枝条入药。《伤寒》《金匮》中,凡用桂枝之方,均强调“去皮”使用,说明当时之桂枝药材有“皮”可去。所去之“皮”,又谓之“粗皮”、“上皮”、“皮上甲错”等。实际上是刮除外表之栓皮。正如陶弘景于《本草经集注·序录》中指出:“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称之”。此外,唐宋方书中,桂枝、桂心、肉桂三名,皆指同一药材,常相互换用。如《千金翼方》沿用“桂枝”一名;《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桂心”;《和剂局方》等又书“肉桂。自仲景至陈承的近千年间,所用之桂枝,皆为桂树的枝皮,与肉桂同物而异名。目前习用之桂枝药材,于宋代中期开始使用。宋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陈承于《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桂之“别说”中指出:“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人治上焦药用也”。其“今又有”三字,清楚地表明以嫩小枝条入药,仅始于除氏辑书之时,而此前则没有这一药材。仲景诸方之桂枝,于宋代以后所用的药材逐渐有了分化:桂枝汤等改用幼嫩枝条,并将柳桂改名桂枝,使之更长于发散;而肾气丸等仍沿用干皮或枝皮,直书肉桂。消除了肉桂、桂枝的同物异名现象。
有效成分[编辑]
|
这是有关桂枝药理学有效成分的研究 此处仅枚举较为典型的、研究较多的成分,请不要向这一部分大量添加、罗列内容。欲了解桂枝的更多有效成分,请参阅:桂枝/有效成分。
|
|
本条目包含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 诸如桂枝等中药材中含有这一成分,可能是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关键。这些研究还在不断推进,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
|
桂皮醛 Cinnamaldehyde |
 |
查看桂皮醛的 3D 模型 |
分子索引 |
IUPAC名 |
(2E)-3-苯基-2-enal |
别名 |
肉桂醛;反式肉桂醛 |
CAS |
104-55-2 |
Pubchem Cid |
637511 |
InChI |
1/C9H8O/c10-8-4-7-9-5-2-1-3-6-9/h1-8H/b7-4+ |
InChIKey |
KJPRLNWUNMBNBZ-QPJJXVBHBH |
化学性质 |
化学式 |
C9H8O |
摩尔质量 |
132.16 g·mol⁻¹ g·mol⁻¹ |
外观 |
黄色油状液体 |
水中溶解性 |
1.1 g/L (20℃) |
溶解能力 |
微溶于水 |
SMILES |
O=C\C=C\c1ccccc1 |
危险性 |
EU风险术语 |
R:R36 R37 R38 |
EU安全术语 |
S:S26 S36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25℃,100kPa下 |
桂皮醛 (Cinnamaldehyde) 是药物桂枝的有效成分之一,化学式为C9H8O。
基本信息[编辑]
分子名称[编辑]
Cinnamaldehyde
分子结构[编辑]
结构图 |
标识号
|
 |
MOL000991
|
药理学性质[编辑]
桂皮醛的药理学数据
|
MW
|
AlogP
|
Hdon
|
Hacc
|
OB(%)
|
Caco-2
|
BBB
|
DL
|
FASA-
|
TPSA
|
RBN
|
HL
|
132.17
|
1.95
|
0
|
1
|
31.99
|
1.35
|
1.48
|
0.02
|
0.48
|
17.07
|
2
|
-4.73
|
参考文献:Jinlong Ru; Peng Li; Jinan Wang; Wei Zhou; Bohui Li; Chao Huang; Pidong Li; Zihu Guo; Weiyang Tao; Yinfeng Yang; Xue Xu; Yan Li; Yonghua Wang; Ling Yang. TCMSP: a database of systems pharmac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from herbal medicines. J Cheminformatics. 2014 Apr 16;6(1):13.
|
分子检索[编辑]
InChIKey[编辑]
KJPRLNWUNMBNBZ-QPJJXVBHBH
Pubchem Cid[编辑]
637511
CAS[编辑]
104-55-2
别名表
|
- FEMA 2286
- Zimtaldehyd
- AKOS B004060
- CINNAMALDEHYDE
- cinnamaldehyde
- 3-PHENYLPROPENAL
- AKOS BBS-00003207
- CINNAMIC ALDEHYDE
- Cinnamyl Aldehyde
- Cinnamic aldehyde
- 3-Phenyl-2-propenal
- 3-phenylprop-2-enal
- 2-phenylprop-2-enal
- trans-Cinnamaldehyde
- CINNAMALDEHYDE, TRANS-
- LABOTEST-BB LT00939010
- (2E)-3-phenylprop-2-enal
- (2Z)-3-phenylprop-2-enal
- NATURAL CINNAMYL ALDEHYDE
- trans-3-Phenyl-2-propenal
|
危险性[编辑]
安全性描述[编辑]
S26: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眼睛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S36: 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穿合适的防护服。
风险性描述[编辑]
R36/37/38:Irritating to eyes, respiratory system and skin.
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
相关资料[编辑]
作用靶点[编辑]
- Alcohol dehydrogenase 1B
- Transcription factor p65
-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
- 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
- NF-kappa-B inhibitor alpha
- Toll-like receptor 4
-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 C5a anaphylatoxin chemotactic receptor
-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
-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4
- Thioredoxin reductase 1, cytoplasmic
- Interferon beta
参考文献[编辑]
化学研究[编辑]
桂枝含挥发油0.69%,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64.75%,还有苯甲酸苄酯(benzylbenzoate),乙酸肉桂酯(cinnamylacetate),β-荜澄茄烯(β-cadinene),菖莆烯(calamenene),香豆精(coumarin);含有机酸,分别为肉桂酸、二氢红花菜豆酸、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邻羟基苯丙酸、原儿茶酸和邻香豆酸葡萄糖苷;含微量元素,有较丰富的Mg、Al、Sr、Fe、Zn等,其中以Mg的含量最高,其次为Mn、Al、Fe、Ba等;此外多糖、酚类、香豆素类及鞣质等组分也是桂枝中的一类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编辑]
解热镇痛、舒张血管药理[编辑]
- 有效成分:桂枝皮醛和有机酸中的主要组分桂皮酸钠。
- 条件:温服、温热条件。
- 作用机理:舒张表皮毛细血管而快速降温,还可增强机体对痛感的耐受
抑菌、抗病毒药理[编辑]
- 有效成分:桂枝挥发油的主要组分桂枝醇
- 机理:桂枝醇可以抑制沙门氏菌属及其他菌属类病菌的体内生存以及金葡菌等其他革兰氏阳性菌体外生长,对H1N1病毒在MDCK细胞中的增殖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抑制口腔细菌的增殖
保护胃肠道药理[编辑]
- 有效成分:桂皮醛。
- 作用:有效促进肠胃蠕动,对消化性溃疡所致的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机理:有效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并能诱导相关基因凋亡。
抗炎、调节免疫系统药理[编辑]
- 有效成分:苯乙酰亚胺醛、苯基甲基甲酮、甲氧苯基、丙烯醛。
- 作用机理:抑制免疫球蛋白和降低补体活性:影响体内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以及抑制炎症介质生成和抗氧化。
镇静、抗惊厥药理[编辑]
- 有效成分:桂皮醛。
- 作用机理:减少机体自发性活动,从而缓解强直性惊厥症状。
药典标准[编辑]
形态学与性状学[编辑]
干燥的嫩枝,呈圆柱形,长15~100厘米,直径0.8~1厘米,外表棕红色或紫褐色。表面有枝痕、叶痕、芽痕,并有纵棱线、纵纹及横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有棕红色边,中心色较深。粗枝断面呈黄白色。气清香,味甜微辛。以幼嫩、棕红色、气香者为佳。
中药鉴定学[编辑]
本品横切面[编辑]
横切面有表皮细胞1列,嫩枝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木栓细胞3~5列,最内1列细胞外壁增厚。皮层有油细胞及石细胞散在。中柱鞘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并伴有纤维束。韧皮部有分泌细胞和纤维散在。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1~2列细胞,含棕色物;导管单个散列或2至数个相聚;木纤维壁较薄,与木薄壁细胞不易区别。髓部细胞壁略厚,木化。射线细胞偶见细小草酸钙针晶。
中药化学鉴定[编辑]
取桂枝粉末2g,加乙醚10ml,浸泡3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枝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有效成分与质量检测[编辑]
- 桂枝含有多种挥发油类、有机酸类、香豆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桂皮醛作为代表挥发油类,具有解表散寒、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等功效,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及抗氧化等独特领域的作用,是桂枝主要有效成分,桂枝质量可与桂皮醛含量挂钩,故质量检测以桂皮醛含量作为检测标准。
- 准确称取桂皮醛对照品约20μg,置2 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甲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振荡均匀,用0. 45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即为对照品溶液(每1 mL含桂皮醛10μg)。
- 准确称取过枝粉末约0.5g,置锥形瓶中,严封,准确量取甲醇25 mL,称定重量,使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提取30 min,冷却后称定重量,滴加甲醇至超声提取前的重量,振荡均匀倒入带有滤纸的干净漏斗中滤过,准确吸取续滤液1 mL倒入规格为25 mL的容量瓶中,加甲醇将续滤液稀释至刻度,振荡均匀,用0. 45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即为供试品溶液。
- 进行精密度试验:取对照品溶液,并按照色谱条件进样4次测定峰面积。重复性试验:取桂枝样品准确称重并配置供试品溶液,测定并计算峰面积
- 进行稳定性试验:取样品0.5g并准确称重,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放置0、2、4、6、8h条件下色谱进样,测定并计算其含量。
- 进行加样回收率试验:称取桂枝样品0.5g,精密称量6份,计算样品中桂皮醛含量,再分别加入桂皮醛对照品溶液1ml,并制备供试品溶液,计算并测定桂皮醛含量,计算回收率。
- 色谱条件:色谱柱:Inert Sustain Ca(4.6x250nm,5pm);流动相:乙腈-水(32:68);流速:10m/min;柱温:40℃ ;检测器:紫外SPD-20AV ;检测波长:290nm。
采制贮藏[编辑]
春、夏季剪取嫩枝,趁鲜切段,晒干。
桂枝:除去杂质,稍泡,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
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润透,切片,晾干。
桂枝尖:取桂枝的细枝梢,稍浸,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炒桂枝:取桂枝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深黄色略有焦斑为度。
蜜桂枝: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桂枝片内拌匀,闷润,置炒置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桂枝每100公斤,用炼蜜l5公斤。
临床中药学[编辑]
【性味与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治疗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为主。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桂枝归心经,辛甘温煦,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
中医经验[编辑]
|
这不是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 这里的内容可能出自某条医案或某些个人诊断经验,并不是权威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请读者在确保充分信任信息来源的前提下,谨慎阅读与使用。
|
桂枝辛甘温煦,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同时,桂枝又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风寒湿痹、肩臂疼痛等寒凝血滞诸痛证;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动悸、脉结代。
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与麻黄比较,桂枝的发汗作用较和缓,往往要加生姜配伍,并在服药后喝热粥,才能助其发汗,方如桂枝汤。特别适宜于平素体质虚弱而新患感冒的患者。由于桂枝能旺盛血行,属于温热药物,所以,在风温等热性传染病时,有高热、脉洪大而汗不出者,不宜用桂枝,如果错用了,即使只用上0.6-0.9g,也会引起鼻出血。至于原来已有口舌干燥、吐血、咯血等所谓内火的患者,更不宜用桂枝。
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尤其肩臂肢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取其有温经止痛作用。对于平素体质虚弱又因对外感风寒而引起的痹痛,更为合适,有时单用桂枝汤就能收效;风寒较重的,多余麻黄、附子等配用,方入桂枝附子汤。
用于治疗水湿停留所致的水肿、痰饮(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时间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积存)。传统经验认为:桂枝通能阳利水(或化气行水),故能治疗上述的水肿、痰饮、从现代医学观点看,“阳”和“气”都是代表功能的意思。通阳利水货行气化水实际上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加强发汗和利尿的作用,从而减轻局部体液的郁积,桂枝是具有着一作用的。但往往要配合利水、化湿的药物,如茯苓、白术等,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方入苓桂术甘汤。
除上述三项用途外,桂枝在妇科和其它杂病中应用和广。例如与当归、白芍等合用可活血通经,治疗虚寒性月经不调、闭经等(注意:月经够多者时忌用);配甘草可治心悸;对有腹痛的虚寒下痢(如慢性结肠炎),在止泻方剂内加用桂枝可以止痛;在南方,当夏天觉身体湿因、肢体重坠时,用桂枝煎水洗澡后,可觉轻快。至于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其用途就更广泛了。
注意: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
各家论述[编辑]
|
这是中医各家学派与学说的内容 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大批学说特点突出、理论造诣较深、学术观点新颖、临证经验丰富的学派,其学说对中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但其中一部分已不具有现实意义,请读者谨慎阅读。
|
古代论著与各家学说[编辑]
- 《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 王好古: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
- 《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 《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 《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 《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 《本经逢原》: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
- 《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 《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痰,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 张寿颐:桂枝轻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外有凛寒,则用一、二分与白芍合炒,其舌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拣去桂枝不用,仅取其气,不食其味,此虽吴下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即口肉桂之枝,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味辛气温。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宣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气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阴亏液耗,误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 曹家达:寒湿凝于肌肉,阳气不达于外,仲师因立桂枝汤方,以扶脾阳而达营分之郁。盖孙络满布腠理,寒郁于肌,孙络为之不通,非得阳气以通之,营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开发脾阳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湿邪内窜关节,则病历节;或窜入孙络而为痛,按之不知其处,俗名寒湿流筋。其郁塞牵涉肝脏,二证皆宜桂枝。
- 《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 《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 《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 《本草再新》: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近现代论著[编辑]
- 《药物学纲要》: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 《中国药典》: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中枢系统,具有解热镇痛、镇静及抗惊厥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炎的作用;能使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增加,还具有抗过敏、抗凝血等作用。
药方选录[编辑]
- 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巳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桂枝汤)
-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 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
- 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
- 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芪桂枝五物汤)
- 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桂枝龙骨牡蛎汤)
- 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汤)
- 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药性歌诀[编辑]
桂枝甘温辛,发汗解肌灵,温经治痹痛,助阳气化行。
传说及故事[编辑]
晋代郭璞诗云:桂生南裔,拔草岑岭。广莫熙葩,凌霜津颖。气王百药,森然云挺。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桂枝者达76方之多,外感内伤均用。金代张元素还有“桂为春夏之尊药”之说。
张锡纯有一段教训:他曾医治一老妪,年六旬,春初感冒风寒,投以发表之剂,中有桂枝数钱,服后即愈。其家人为其方灵,贴在墙上。至盂夏,复受感冒,自用其方取药服之,遂致吐血,经治疗方愈。事后张氏说:“治病自用桂枝治夏季瘟病,可不戒哉?误用桂枝则吐血,诚是确当之论。”
乾隆年间,浙江永嘉县城有一个富户倪富昌,因小妾病,请名医金慎之医治。金慎之搭脉断定是伤寒,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虽用五分桂枝,倪按方服药,服下病加而亡。倪状告金。金疑,方子没错,病亦对,何故人亡。便让官传“三益堂”老板查对,说方药无误。后官会聚名医研究,都言方与病无错。后查药渣方知,原来“三益堂”新来的学徒将三分误认为是三钱,配药过重所致,县官断“三益堂”承担倪的丧事全部费用,并在墓旁建一亭叫“桂枝亭”,金自写联解嘲日:“时来砒霜救人,运去桂枝丧命。”
太宋勤政,见一老臣胸挂一香袋而不解,问曰:“何故?”老臣拜曰:“贱臣年近花甲,体弱不支,以此助之。”原来此老臣体弱困顿,请御医药师配以香囊,内有肉桂、沉香、檀香药材,芳香提神。香者,气之正,气正盛则除邪辟秽也,可养生防病。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唐德才,吴庆光主编.中药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10.
- ↑ Jinlong Ru, Peng Li, Jinan Wang, Wei Zhou, Bohui Li, Chao Huang, Pidong Li, Zihu Guo, Weiyang Tao, Yinfeng Yang, Xue Xu, Yan Li, Yonghua Wang, Ling Yang. TCMSP: a database of systems pharmac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from herbal medicines. J Cheminformatics. 2014 Apr 16;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