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

来自THMwiki
Logo64.png THMwiki欢迎您参与完善本条目!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或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THMwiki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杏仁
Xìnɡ Rén, Amygdalus Communis Vas
杏仁.png
药用植物学
学名 Amygdalus Communis Vas
中文学名 杏仁
别名 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蔷薇目
蔷薇科
杏属
杏种
分布区域 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毒性 过量服用苦杏仁,可发生中毒
临床中药学
处方名 杏仁、苦杏仁、光杏仁、杏核仁、炒杏仁、尖杏仁、杏仁霜
药用部位 本体
炮制方法 煮沸或者炒
性味 苦、温、有毒
归经 肺经、膀胱经、脾经
功效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
临床应用 外感咳嗽,食滞脘痛,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3-10g
使用注意 杏仁的禁忌症
中药化学
有效成分 苦杏仁甙[1]
MOL001320.png

杏仁 (Xingren) 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其有效成分有苦杏仁甙[1]。  

基本信息[编辑]

中药基本信息[编辑]

出处】《神农本草经》。
学名 Amygdalus Communis Vas
处方名】苦杏仁、光杏仁
别名】杏核仁、杏子
基原】本品为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
性味归经】苦、温、有毒。肺经、膀胱经、脾经。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润肠。
中药炮制学
苦杏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残留的硬壳及霉烂者,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燀苦杏仁:取净苦杏仁,置沸水中略烫,至外皮微胀时,捞出,用凉水稍浸,取出搓开种皮,晒干后簸去种皮,取仁。用时捣碎。
炒苦杏仁:取燀苦杏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苦杏仁霜:取燀苦杏仁,碾碎如泥状,照去油制霜法,用压榨机冷压榨除油或用粗草纸包裹反复压榨至油尽,碾细,过筛。

临床应用[编辑]

生命之星64.png THMwiki不为患者提供医学建议
THMwiki的所有信息仅供专业临床医生、医学研究员与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参考,不可以作为患者自行诊断与擅自用药的依据,不可以替代医嘱。

应用
临床应用主要以治疗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为主[2]

  1. 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带皮苦杏仁与等量冰糖研碎混合,制成杏仁糖。早晚各服3钱,10天为一疗程。治疗124例,基本治愈23例,显效66例,好转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8%。对咳、痰、喘都有治疗作用,一般服药3~4天见效。个别患者服后有头晕、恶心、心慌等副作用,1~2天后自然消失
  2. 治疗外阴瘙痒。取杏仁3两,炒枯研成细粉,加麻油1.5两调成糊状。用时先取桑叶煎水冲洗外阴、阴道,然后用杏仁油糊涂搽,每日1次,或用带线棉球蘸杏仁油糊塞入阴道24小时后取出。治疗136例,有效率约90%,平均用药4~7次痒止。亦可用带皮杏仁,捣烂后,加水2倍,搅匀绞汁,以纱布浸透填塞阴道,每日1次,每次3~4小时。治疗阴道滴虫病6例,均获近期治愈。

用量用法】煎服3~10克,宜打碎人煎。
用量用法】见禁忌症章节。

使用注意[编辑]

警告64.png 合理用药警告:请注意药物禁忌症
当患者出现禁忌症及其他慎用指征时,尤必谨慎用药。请严格遵守合理用药规范,忽视禁忌或慎用指征将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使用注意】杏仁苦温宣肺,润肠通便、仅适宜于风邪、肠燥等实证之患。凡阴亏、郁火者,则不宜单味药长期内服。如肺结核、支气管炎、慢性肠炎、干咳无痰等症禁忌单味药久服,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2]38-39

别名与品种考证[编辑]

别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商品名】杏仁:又名炒杏仁,蜜杏仁,炙杏仁
光杏仁:又名净杏仁
蜜杏仁:又名蜜炙杏仁
处方名】生杏仁,光杏仁,杏仁,苦杏仁,炒杏仁,蜜杏仁,炙杏仁。
品种考证】《神农本草经》始载杏核;《新修本草》之后,逐渐以杏核仁为主流正名;杏仁为正名始见于《雷公炮炙论》,至明清时期逐渐作为主流正名。清代以前的本草未区分苦杏仁与甜杏仁,而清代的部分本草虽明确了两者的应用区别,但未将两者单独收载。直至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为区别用药,以苦杏仁为正名,甜杏仁见于各省中药材标准。历代苦杏仁基原以各版《中国药典》中杏Prunus armeniaca(《中国植物志》杏Armeniaca vulgaris)及其各栽培品中种子味苦者为主流。一般于五月采收其黄熟的果实,取出种核,破壳取仁,阴干或焙干,去皮尖入药。本草记载苦杏仁道地产区为山西太行山地区,现主产于我国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历代本草认为杏仁有小毒,通过热处理后可减毒增效,燀法及清炒为历代主流炮制方法。

有效成分[编辑]

MOL009191 color 300px.png 这是有关杏仁药理学有效成分的研究
此处仅枚举较为典型的、研究较多的成分,请不要向这一部分大量添加、罗列内容。欲了解杏仁的更多有效成分,请参阅:杏仁/有效成分
烧杯1-64.png 本条目包含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
诸如杏仁等中药材中含有这一成分,可能是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关键。这些研究还在不断推进,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
苦杏仁苷
Amygdalin
200px
查看苦杏仁苷的 3D 模型
分子索引
别名 Mandelonitrile—β-gentiobioside Amygdalosid
CAS 29883-15-6
Pubchem Cid 656516
InChI 1S/C20H27NO11/c21-6-10(9-4-2-1-3-5-9)30-20-18(28)16(26)14(24)12(32-20)8-29-19-17(27)15(25)13(23)11(7-22)31-19/h1-5,10-20,22-28H,7-8H2/t10-,11+,12+,13+,14+,15-,16-,17+,18+,19+,20+/m0/s1
InChIKey XUCIJNAGGSZNQT-SWRVSKMJSA-N
化学性质
化学式 C20H27NO11
摩尔质量 151.209 g·mol⁻¹
外观 白色细结晶粉末
水中溶解性 83 g/L (25 °C)
溶解能力 难溶于水
SMILES C1=CC=C(C=C1)C(C#N)OC2C(C(C(C(O2)COC3C(C(C(C(O3)CO)O)O)O)O)O)O
危险性
EU风险术语 H303
EU安全术语 P264、P270、P301+P317、P330 和 P501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25℃,100kPa下

苦杏仁苷 (Amygdalin) 是药物杏仁的有效成分之一,化学式为C20H27NO11。

基本信息[编辑]

分子名称[编辑]

(2R)-2-phenyl-2-[(2R,3R,4S,5S,6R)-3,4,5-trihydroxy-6-[[(2R,3R,4S,5S,6R)-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2-yl]oxymethyl]oxan-2-yl]oxyacetonitrile

分子结构[编辑]

结构图 标识号
MOL001320.png MOL001320

药理学性质[编辑]

苦杏仁苷的药理学数据
MW AlogP Hdon Hacc OB(%) Caco-2 BBB DL FASA- TPSA RBN HL
457.48 -2.30 7 12 4.42 -1.91 -2.40 0.61 0.33 202.32 7
参考文献:Jinlong Ru; Peng Li; Jinan Wang; Wei Zhou; Bohui Li; Chao Huang; Pidong Li; Zihu Guo; Weiyang Tao; Yinfeng Yang; Xue Xu; Yan Li; Yonghua Wang; Ling Yang. TCMSP: a database of systems pharmac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from herbal medicines. J Cheminformatics. 2014 Apr 16;6(1):13.

分子检索[编辑]

InChIKey[编辑]

XUCIJNAGGSZNQT-SWRVSKMJSA-N 

Pubchem Cid[编辑]

656516

CAS[编辑]

29883-15-6

别名[编辑]

别名表
  • (2R)-2-phenyl-2-[(2R,3R,4S,5S,6R)-3,4,5-trihydroxy-6-[[(2R,3R,4S,5S,6R)-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2-yl]oxymethyl]oxan-2-yl]oxyacetonitrile
  • (2R)-2-phenyl-2-[(2R,3R,4S,5S,6R)-3,4,5-trihydroxy-6-[[(2R,3R,4S,5S,6R)-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l)tetrahydropyran-2-yl]oxymethyl]tetrahydropyran-2-yl]oxy-acetonitrile
  • (2R)-2-phenyl-2-[[(2R,3R,4S,5S,6R)-3,4,5-trihydroxy-6-[[(2R,3R,4S,5S,6R)-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l)-2-tetrahydropyranyl]oxymethyl]-2-tetrahydropyranyl]oxy]acetonitrile* 29883-15-6
  • (2R)-2-phenyl-2-[(2R,3R,4S,5S,6R)-3,4,5-trihydroxy-6-[[(2R,3R,4S,5S,6R)-3,4,5-trihydroxy-6-methylol-tetrahydropyran-2-yl]oxymethyl]tetrahydropyran-2-yl]oxy-acetonitrile* alpha-((6-o-beta-d-glucopyranosyl-beta-d-glucopyranosyl)ox
  • (2R)-2-phenyl-2-[(2R,3R,4S,5S,6R)-3,4,5-trihydroxy-6-[[(2R,3R,4S,5S,6R)-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2-yl]oxymethyl]oxan-2-yl]oxy-ethanenitrile
  • (-)-D-mandelonitrile beta-D-gentiobioside
  • (2R)-[(6-O-beta-D-glucopyranosyl-beta-D-glucopyranosyl)oxy](phenyl)acetonitrile

危险性[编辑]

安全性描述[编辑]

P264、P270、P301+P317、P330 和 P501:处理后彻底洗手, 使用本产品时请勿进食、饮水或吸烟。如果吞咽:获得紧急医疗帮助, 漱口。将内容物/容器处理到

风险性描述[编辑]

H303:Harmful if swallowed.
吞食有害。

相关资料[编辑]

作用靶点[编辑]

  • 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1
  • 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
  • Heat shock protein HSP 90
  • 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gamma isoform
  • mRNA of PKA Catalytic Subunit C-alpha
  • 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2
  • Calmodulin

参考文献[编辑]

化学研究[编辑]

  杏 种仁含苦味氰甙:苦杏仁甙(amygdalin)约4%和野樱甙(prunasin);脂肪油约50%,油中有8种脂肪酸,主要的是亚油酸(linoeic acid)占27%,油酸(oleic acid)占67%及棕榈酸(palmitic acid)占 5.2%。还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即是5'-咖啡酰奎宁酸(5'-caffeoylquinic acid),新绿原酸(neochlorogenic acid)即是3'-咖啡酰奎宁酸(3'-caffeoylquinic acid),3'-阿魏酰奎宁酸(3'-feruloylquinic acid),5'-阿魏酰奎宁酸(5'-feruloylquinic acid),3'-对香豆酰奎宁酸(3'-Pcoumaroylquinic acid),肌醇(inosit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5-燕麦甾醇(△5-avenasterol),胆甾醇(cholesterol)24-胆甾烯醇(△24-chlestenol),雌性酮(estrone),17β-雌二醇(17β-estyadiol),甘油三油酸酯(triolein)。另含有抗炎和镇痛活性的2种蛋白质成分:KR-A和KR-B,其含量分别为4.44%和0.41%。又含与杏仁香味有关的挥发性成分:本甲醛(benzaldehyde),芳樟醇(linalool),4-松油烯醇(4-terpinenol),α-松油醇(α-terpineol)。  

药理研究[编辑]

止咳平喘[编辑]

  1. 有效成分:杏仁昔及杏仁酶。
  2. 作用机理:杏仁昔能被杏仁酶水解,所产生的氰氢酸和苯甲醛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能使呼吸加深,咳嗽减轻,痰易咳出。

润肠通便[编辑]

  1. 有效成分:脂肪油。
  2. 机理:促脂肪油能提高肠内容物对黏膜的润滑作用,而易于排便。
  3. 作用特点:可以口服。

抗肿瘤[编辑]

  1. 有效成分:杏仁昔及其水解生成的氰氢酸和苯甲醛
  2. 作用:对癌细胞呈现协同性杀伤作用
  3. 机理:杏仁昔能帮助体内胰蛋白酶消化癌细胞的透明样粘蛋白被膜,使体内白细胞更易接近癌细胞,并并吞癌细胞。。

抗炎镇痛[编辑]

  1. 有效成分:杏仁昔,杏仁普
  2. 作用机理:杏仁昔有镇痛作用且无耐受性,生理依赖性实验表明,杏仁普是不同于吗啡的镇痛剂。

美容作用[编辑]

  1. 有效成分:脂肪油。
  2. 作用机理:脂肪油可使皮肤角质层软化,润燥护肤,有保护神经未梢血管和组织器官的作用,并可抑杀细菌。 

药典标准[编辑]

形态学与性状学[编辑]

  1. 杏:落叶乔木,高4~9米。树皮暗红棕色,幼枝光滑,有不整齐纵裂纹。叶互生;卵圆形,长5~9厘米,宽7~8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略近心脏形,边缘有细锯齿或不明显的重锯齿,主脉基部被白色柔毛;叶柄长2.5~4.5厘米,带红色,具2腺体。花先叶开放,单生于小枝端;花梗短或几无梗;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椭圆形,基部合生成筒状;花瓣5,白色或粉红色,阔卵形,长阔几相等;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简边缘,不等长;雌蕊1,子房1室,花柱光滑,仅基部有淡黄色柔毛,柱头头状。核果黄红色,心脏卵圆形,略扁,侧面具一浅凹槽,径3~4厘米,微被绒毛;核近于光滑,坚硬,扁心形,具沟状边缘;内有种子1枚,心脏卵形,红色。花期3~4月。果期4~6月。
  2. 山杏:灌木或小乔木,高2-5m。叶卵形或近圆形,长(3-)5-10cm,宽(2.5-)4-7cm。花单生,直径1.5-2cm;萼片长圆状椭圆形,先端尖;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白色或粉红色。果实扁球形,直径 1.5-2.5cm,两侧扁,果肉薄而干燥,熟时开裂,味酸涩,不能吃。核易与果肉分离,基部一侧不对称,平滑。花期3-4月,果期6-7月。
  3. 野杏 :本变种的主要特征为 叶片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花常2朵簇生,淡红色;果实近球形,红色;核卵球形,离肉,表面粗糙而有网纹,腹棱常锐利。

中药鉴定学[编辑]

本品横切面[编辑]

  1. 杏仁 外种皮细胞1列,散有长圆形、卵圆形,偶有贝壳形及顶端平截呈梯形的黄色石细胞高38-95μm,宽30-57μm。埋在薄壁 组织部分壁较薄,纹孔及孔沟较多;出部分壁较厚,纹孔较少或无。种皮下方为细胞皱缩的营养层,有细不维管束。内种皮细胞1列,含黄色物质。外胚乳为数列废的薄壁细胞。内胚乳为1列长方形细胞,内含糊粉粒及脂肪油。

中药化学鉴定[编辑]

  • 取本品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二氯甲烷适量,加热回流2小时,弃去二氯甲烷液,药渣挥干,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杏仁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5~10℃放置12小时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立即用0.8%磷钼酸的15%硫酸乙醇溶液浸板,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有效成分与质量检测[编辑]

  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8:9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7nm。理论板数按苦杏仁苷峰计算应不低于7000。
  2. 将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苦杏仁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5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50%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5. 质量标准:苦杏仁含苦杏仁苷(C20H27NO11)不得少于3.0%。

燀苦杏仁含苦杏仁苷(C20H27NO11)不得少于2.4%。 炒苦杏仁含苦杏仁苷(C20H27NO11)不得少于2.1%。

采制贮藏[编辑]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炮制[编辑]

苦杏仁用时捣碎。燀苦杏仁取净苦杏仁,照燀法(通则0213)去皮。用时捣碎。炒苦杏仁 取燀苦杏仁,照清炒法(通则0213)炒至黄色。用时捣碎。

临床中药学[编辑]

性味与归经】 苦,温,有毒,入肺、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中医经验[编辑]

可疑的资料64.png 这不是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
这里的内容可能出自某条医案或某些个人诊断经验,并不是权威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请读者在确保充分信任信息来源的前提下,谨慎阅读与使用。

 杏仁的主要功用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证候(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则需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以清肺热而平喘。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可资参考。
  麻黄除了解表平喘之外,还可以用它行水消肿。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用麻黄治水肿,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水从汗解而消肿;小便增多而消肿;大便水泻而消肿;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这与“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输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等理论有关。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疗肾炎病的水肿,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等可以散阴疽,消症结。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内可深入积痰凝血,《神农本草经》有“破症坚积聚”的记载。《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黄(五分)、熟地(一两)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见麻黄而不腻”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可用麻黄、熟地、白芥子、桂枝、红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随证加减,治疗过肢端动脉痉挛病、闭塞性脉管炎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仅供参考。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七、八分至二、三钱之间。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三钱渐加至五钱,个别的还有时用到七、八钱,这时要配用生石膏八钱至一两半左右(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3:1),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各家论述[编辑]

百家争鸣64.png 这是中医各家学派与学说的内容
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大批学说特点突出、理论造诣较深、学术观点新颖、临证经验丰富的学派,其学说对中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但其中一部分已不具有现实意义,请读者谨慎阅读。

古代论著与各家学说[编辑]

  1. 李杲:杏仁下喘,治气也。桃仁疗狂,治血也。桃、杏仁俱治大便秘,当以气血分之。昼则难便,行阳气也;夜则难便,行阴血也。故虚人大便燥秘不可过泄者,脉浮在气,用杏仁、陈皮;脉沉在血,用桃仁、陈皮;所以俱用陈皮者,以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也。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王氏言,肺与大肠为通道也。
  2. 《本草求真》: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秘,温则宣滞行痰。杏仁气味俱备,故凡肺经感受风寒,而见喘嗽咳逆、胸满便秘、烦热头痛,与夫蛊毒、疮疡、狗毒、面毒、锡毒、金疮,无不可以调治。东垣论杏仁与紫菀,均属宣肺除郁开溺,而一主于肺经之血,一主于肺经之气;杏仁与桃仁,俱治便秘,而一治其脉浮气喘便秘,于昼而见;一治其脉沉狂发便秘,于夜而见。冯楚瞻论杏仁、栝萎,均属除痰,而一从腠理中发散以祛,故表虚者最忌;一从肠胃中清利以除,故里虚者切忌。诸药貌虽相同,而究实有分辨,不可不细审而详察也。但用杏仁以治便秘,须用陈皮以佐,则气始通。
  3. 《本草纲目》: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
  4. 《长沙药解》:肺主藏气,降于胸膈而行于经络,气逆则胸膈闭阻而生喘咳,藏病而不能降,因以痞塞,经病而不能行,于是肿痛。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其诸主治,治咳逆,调失音,止咯血,断血崩,杀虫NI,除ZHA刺,开耳聋,去目翳,平胬肉,消停食,润大肠,通小便,种种功效,皆其降浊消郁之能事也。
  5. 《本经疏证》: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皆麻黄、杏仁并用,盖麻黄主开散,其力悉在毛窍,非借杏仁伸其血络中气,则其行反濡缓而有所伤,则可谓麻黄之于杏仁,犹桂枝之于芍药,水母之于虾矣。
  6. 《本草便读》:凡仁皆降,故(杏仁)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能润大肠,故大肠气闭者可用之。考杏仁之性似无辛味,似乎止有润降之功,而无解散立力,但风寒外束,肺气壅逆,不得不用此苦降之品,使气顺而表方得解,故麻黄汤用之,亦此意耳。桃仁、杏仁,其性相似,一入肝经血分,一入肺经气分。至于解毒杀虫,彼此均可,在乎用者之神明耳。
  7. 《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8. 《本草经集注》:解锡、胡粉毒。
  9. 《名医别录》:主惊癎,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10. 《药性论》: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
  11. 《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
  12. 《主治秘诀》:润肺气,消食,升滞气。
  13. 《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治疳虫。
  14. 《药征》:杏仁主治胸间停水,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药方选录[编辑]

  1. 治肺寒卒咳嗽:细辛半两(捣为末),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上药,于铛中熔蜡半两,次下酥一分,入细辛、杏仁,丸如羊枣大。不计时候,以绵裹一丸,含化咽津。(《太平圣惠方》)# 治咳逆上气:杏仁三升,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分,以一分内杏仁捣,令强,更内一分捣之如膏,又内一分捣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过半方寸匕,则痢。(《备急千金要方》杏仁丸)# 治久患肺喘,咳嗽不止,睡卧不得者:杏仁(去皮尖,微炒)半两,胡桃肉(去皮)半两。上件入生蜜少许,同研令极细,每一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生姜汤嚼下,食后临卧。(《杨氏家藏方》杏仁煎)
  2. 治上气喘急:桃仁、杏仁(并去双仁、皮尖,炒)各半两。上二味,细研,水调生面少许,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蜜汤下,微利为度。(《圣济总录》双仁丸)
  3. 治久病大肠燥结不利:杏仁八两,桃仁六两(俱用汤泡去皮),蒌仁十两(去壳净),三味总捣如泥;川贝八两,陈胆星四两(经三制者),同贝母研极细,拌入杏、桃、蒌三仁内。神曲四两研末,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钱,淡姜汤下。(《方脉正宗》)
  4. 治上气,头面风,头痛,胸中气满贲豚,气上下往来,心下烦热,产妇金疮:杏仁一升,捣研,以水一斗滤取汁,令尽,以铜器螗火上从旦煮至日入,当熟如脂膏,下之。空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饮酒者,以饮服之。(《备急千金要方》杏仁膏)

中药故事[编辑]

  古人曾称杏仁为“杏金丹”,又有“草金丹”之雅号,很多养生学家、美食家以及道家,对杏仁颇多研究。《左慈秘诀》中说过:“杏金丹亦名草金丹,皇子服之长年不死,夏姬食之寿年七百乃仙去。”宋代名医唐慎微对此曾指责:“久服寿至千百,其说妄诞可鄙,读者勿信其诳也。”另据《野人闲话》载:翰林学士辛士逊,在青城山道院中,梦皇姑谓曰:“可服杏仁,令汝聪明,老而健壮,心力不倦。”求其方则用杏仁一味。每盥漱毕,以七枚纳口中,良久脱去皮,细嚼和津液顿咽,日日食之,一年必换血,令人轻健。另有一种“杏酥法”:用杏仁配合蜂蜜,好酒制作而成。唐代陈藏器认为“杏酥法服之润五脏,去痰嗽。”宋代苏颂称其“去风虚,除百病”。古代这种以杏仁作为滋补抗老的服食方法,现今基本上已不复再用了,其主要用以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杏仁是中医最常用的止咳化痰药,两千多年来历用不衰,古今不知多少处方中均用到它,正如清代医家黄宫绣所说:“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凡肺经感受风寒,无不可以调治。”
  古往今来,大有“止咳必用”之势,惟独近代著名医家时逸人对“杏仁止咳”颇有异议。时逸人曾指出:“异哉!医治咳嗽之例用杏仁也。”他把治咳嗽用杏仁当作怪异之事。时逸人对历代医家治疗“咳嗽一症,于杏仁一物,咸无方不用,无法不收,延及后世,遂相习成风,牢不可破,奉为至典。余尝疑之。”他通过古代许多医家治疗咳与喘的方剂做了大量认真的分析而得出结论:“杏仁为喘病主药,为咳嗽禁药,可断然无疑。”最终时氏发出感叹:“奈后世庸医,是非颠倒,其治咳嗽概用杏仁,以致病者枕籍,可胜痛哉!”。
  当然,时氏之论,似有失公允,读罢让人有一种“矫枉必须过正”之感。现代曾有人单用杏仁与冰糖制成杏仁糖浆,用于慢性气管炎,治疗124例,一般3-4天见效,对咳、痰、喘均有治疗作用。古时《杨氏家藏方》中有张名方——杏仁煎,或称“蜜饯双仁”,可谓是一保健药膳方:炒甜杏仁与核桃仁各250克,蜂蜜500克,先将二仁研细放在一锅中,加入蜂蜜,拌匀至沸即可,有补肾益肺,止咳平喘作用,经常食用,可治肺肾两虚型久咳气喘之证。寓治于食,确有独到之处。

注释[编辑]

  1. 1.0 1.1 Jinlong Ru, Peng Li, Jinan Wang, Wei Zhou, Bohui Li, Chao Huang, Pidong Li, Zihu Guo, Weiyang Tao, Yinfeng Yang, Xue Xu, Yan Li, Yonghua Wang, Ling Yang. TCMSP: a database of systems pharmac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from herbal medicines. J Cheminformatics. 2014 Apr 16;6(1):13.
  2. 2.0 2.1 唐德才,吴庆光主编.中药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10.